“儿子脸上有了笑容”

  杨凤池,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心理访谈》节目主创及特邀专家。著有《幸福“心”帮助》、《实用循环式心理咨询技术》、《杨凤池焦点咨询对话录》等。

  来访者:小刚,17岁,中学生,由父母陪同。

  杨风池:我能帮助你做什么吗?

  小刚无语。

  杨风池:你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

  小刚无语。

  (沉默。)

  杨风池:你希望我们怎样谈话?

  (沉默。4人都很尴尬。)

  小刚终于开口了:我希望我们进行私人的谈话,无关的人不要。

  (父母退出。)

  杨风池:现在可以讲了?

  小刚无语。

  杨风池:我很愿意帮助你。

  小刚无语。

  (沉默。稍后,我拿出一个俄罗斯套娃给小刚。)

  杨风池:你看看这是什么?

  小刚:套娃,我家也有。(低声)

  杨风池:看到他们有啥感觉?

  小刚:没啥感觉。

  杨风池:打开来看看里面有什么?

  (小刚打开套娃,一层一层地打开。)

  杨风池:再把他们装配起来。

  (他把套娃一个个装配起来,一共8个。)

  杨风池: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把这些娃娃排列起来。

  (小刚照做了。)

  杨风池:看看有什么感觉?

  小刚:一个大的娃娃,里面包含着7个小的。

  杨风池:跟我们人的情况有联系吗?

  小刚:想不起来。

  杨风池:一个人从小到大,大我里面是否也包含小的小我,小的小人儿?

  小刚:可能吧。

  杨风池:假如大的娃娃代表现在的你,其他几个分别代表15、13、11、9、7、5、3岁的你,你会想起什么呢?

  小刚:不知道。

  杨风池:刚才你的表现是17岁?

  小刚:不是。

  杨风池:刚才你的表现是几岁?

  小刚:10岁吧。

  杨风池:够10岁吗?

  小刚:不够,也就7岁。

  杨风池:那就请你讲讲7岁以前印象深刻的事。

  小刚:四五岁上幼儿园时,觉得房间里面很黑……我总要依靠着一个东西,心里才踏实,总想靠着什么东西……我很早就上幼儿园了,听说是不到3岁。小时候在姥姥家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记得姥爷的手指是弯的。我小姨对我特别好,照顾我很仔细(眼圈红,落泪,擦泪)……姥姥家还有其他人,还有二姨、舅舅、表姐,表姐和我一起玩。上学了,在班上也是经常靠边,不太爱说话,不善于与人沟通……

  杨风池:按照重要性的顺序把这些亲人排列一个顺序,你会怎样排?

  小刚:小姨(眼圈红)、姥姥、姥爷、二姨、舅舅、表姐……还有爸爸妈妈……

  杨风池:对你来讲最重大的事是什么?

  小刚:亲人的去世。姥爷去世时我两岁,小姨(眼圈红,擦泪)去世时我七八岁,表姐去世时我14岁。后来我就觉得生活挺没意思的……

  杨风池:能谈谈小姨吗?

  小刚:能不谈吗?

  杨风池:因为我听你说小姨对你特别好。

  小刚:是的。小姨从小带我,帮我做吃的、穿的,日常生活照顾我特别周到,对我就像自己的孩子。后来我只知道她脑出血,去医院,后来又到北京,很长时间以后才知道去世了,后来去墓地扫墓……(停顿,有点哽咽)干吗老问我小姨呀?!

  杨风池:你觉得自己现在的行为大约相当于7岁的样子,而正好那时小姨去世,我想可能有些关系。

  小刚:我都忘记了!我都记不得她的样子了。(无语,落泪,不断擦泪)

  杨风池:你两岁的时候还能记得姥爷的手指是弯的,小姨的事倒记不得了?

  小刚:我确实……都……记不得了。(落泪,不断擦泪)

  杨风池:那我们先不谈她,你说说现在自己的情况?

  小刚:好几年了,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不愿意做事,上学压力也大。在学校和同学交流不多,有的同学一起上6年学顶多说6句话。上学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去年还休学了大半年。现在上学很累,跟同学没有话说,学习也跟不上,特别没有意思,很难受……

  杨风池:这种现象你怎么想?

  小刚:我也不知道。

  杨风池:与小姨联系起来,想到了什么?

  小刚:小姨的印象是很淡的,没有什么。她生病以后我什么情况都不清楚。(不断擦泪)

  杨风池:我们让妈妈来告诉你吧。

  (妈妈进来)

  妈妈:他小姨生病以后5天就去世了,脑出血,很重的。小姨没有成家,没有自己的孩子,对小刚特别好。当时考虑到孩子和小姨感情很深,害怕刺激孩子,没有告诉他。她的后事处理也没有让他参加。

  (小刚低声哭泣。擦眼泪。沉默一会儿。)

  小刚:我不希望第三者在场。

  杨风池:妈妈是小姨什么人?

  (小刚无语。)

  杨风池:妈妈和小姨可以互换吗?

  小刚:不可以。

  杨风池:那我们让妈妈再等一会。

  妈妈退出房间(嘱其寻找小姨照片,请工作人员借倒水机会悄悄送入)

  杨风池:妈妈是小姨的姐姐,小姨替姐姐带了你。小姨实际上成为你真正的母亲,在精神世界里的母亲。7岁时你失去了这位母亲,而且没有和她告别。

  (小刚低声哭泣。)

  杨风池:小姨与妈妈可以互换吗?

  小刚:不能!

  杨风池:我感觉,你与妈妈之间的关系角色并不是完全来自你自己,而是你们的家庭在某个时刻形成的。大多数人不会把妈妈当外人的,你同意我这么说吗?

  小刚:我跟多数人不一样。

  杨风池:是的,但你立刻就会因此感到更困惑。这就是问题所在。你早就习惯了小姨是最亲的人,小姨走了就像天塌下来!就像小小年纪失去了母亲,这种痛苦和哀伤的感受无法说给别人听。你想有所改变,发现改变一点也很难。因为你在内心里还没有与小姨也就是真正的母亲告别。

  小刚:那又怎么样呢?

  杨风池:亲密小姨的离去让童年的你难以理解,只得用自我封闭的办法应付。不能与人交流和沟通使你不能融入同龄人,缺乏归属感和生活的乐趣。表姐离开加重了情感丧失,自控力大幅下降,情绪更加灰暗,对学习和生活丧失了信心,坚持学习也会很困难……

  (给予支持、安慰。为小刚捶背、递纸巾。)

  杨风池:小姨是妈妈什么人?

  小刚:是妹妹。

  杨风池:小姨和妈妈能够互换吗?

  小刚:现在还做不到。

  杨风池:如果小姨有个孩子让妈妈带,妈妈也一定能够像小姨一样带的。妈妈和小姨是一样的。你相信吗?

  小刚:嗯,可能吧。

  杨风池:小姨如果地下有知,她希望你怎样生活?

  小刚:她是爱我的。希望我快乐,过得好。

  杨风池:你不要辜负小姨的期望。你要和妈妈交流、分享,让爱流动起来,妈妈和小姨对你的意义是一样的。你没有做错什么,仅仅是你在内心里需要和小姨告别。经过痛苦的分离,你可以真正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

  咨询师的思考

  这是一个创伤处理的过程。对于小刚来说,早年生活带来太多沉重的东西。很小就离开母亲,小姨成为替代母亲,成为小刚最重要的客体,而小姨又在他幼小时突然去世,而且没有恰当地完成分离的过程。他不能接纳妈妈进入母亲的关系角色,对妈妈的拒绝使自己不能得到妈妈的帮助。他回避接触小姨的信息,避免悲伤和痛苦,这样做又让他产生自责,甚至负罪感,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都出现了一些偏离。我们让小刚面对和接受小姨离去的现实,宣泄掉压抑的悲哀情绪。这也为他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和父亲创造了有利条件。小刚卸掉这部分重压,咨询师给予必要的解释才能修通与母亲的关系。从此,小刚有可能走向自己本来应该拥有的生活。

  一周后

  小刚的父母发来短信:孩子有变化了,脸上有笑容了,也爱说话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