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生命是在不同经历中完成的”
编辑:师欣 文:馥卿
绿色语录:“走出家门,每天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这不是你个人的世界,它们构成你对鲜活生命的体验。”
淡出乐坛已久的朱哲琴,今年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简称UNDP)中国区亲善大使的身份重回公众视野,致力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区域的文化保护和再生发展工作。同时,她也启动了个人的音乐寻访旅行,采集云南贵州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原生态音乐样本,唤醒人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使得少数民族音乐能够融入当代生活。
一如她空灵的音乐,面对面讲话时,她言谈中都是将自己与世界联结在一起。她说,苦难让她“开始凝视这个世界”。2002年去非洲,在安哥拉那个战乱后的废墟之城,朱哲琴开始对苦难有了切肤之痛:“当你推开家门,看到有人穷困,有人随时可能失去生命,再回看自己,会感慨人为什么没有能力让世界更多人生活得好些。”2005年在恒河边遭遇的火葬现场,又让她感知到生命的卑微。这些,构成了今天她的转变与行动力。
10年前,朱哲琴因《阿姐鼓》走红。随后,她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旅行,过着三毛般流浪的生活。“生命对我来说就像旅行,不是什么既定目标,是经历和体验,我想身体力行去经历去看,旅行不过是心灵的放逐。”所幸,她嫁给了一位外交官,跟随着丈夫,在渥太华生活了2年,台湾生活了3年,目前旅居韩国。“你爱的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她说。
■ 《心理月刊》:如果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更好地生活”,你认为都包括什么?
朱哲琴: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很重要。还有希望,人有希望才会继续往前走,觉得生活有价值。我现在做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再发展工作,只要努力,做一两件事情就可以开花结果,有希望人们就会去幻想,幻想随之变成希望,希望再转换行动,这些就构成了人生美丽的图画。爱也很重要,爱会让人心存希望。健康是基础,希望是动力,爱是本能。
■ 对于“更好地生活”的理解和标准,你是否发生过转变?
我想会有小我和大我的阶段。10年前我生活在小我阶段,就是要做很动人、很有意思的音乐。现在我仍然没有忘记做很有意思的音乐,构筑自己艺术的世界,同时我还觉得这个世界可以容纳更多的人,这是挺大的转变。
10年前我的唱片引起一些反响,走到哪里人们都会提到你的成功。每次站在舞台上,人们都可以预期你要唱什么,就是你的成名曲,突然你生活在被成功勾勒出来的范围里,这对我来说不好玩。我相信我的生命是在不同经历和创造中完成的,而不是锁定在成功或者某个目标中。
我的人生目标一是看世界,二是成为有觉悟的人。所以我开始放逐,在行走中明白很多道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非常真实的体验,你开始跟世界发生关系,没有人是隔绝的。你走出家门,每天遇到不同的人和事,这不是你个人的世界,它们构成你对鲜活生命的体验。这些体验让我成长,成长为今天的我—平和,心胸宽阔,一个真正敞开的人。
■ 迄今为止,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庆幸由自己做主,有了怎样的选择和决定?
比如小时候选择去少年宫合唱团,父母并不想让我学习音乐,在我爸看来唱歌跳舞不算是什么正经职业。后来我考取了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却没有当老师,而是选择做自由音乐人。我很庆幸,当时这么勇敢,没有听从周围人的劝告。很多朋友说我是体制的漏网之鱼,所以我的思想和行为能够有自由的土壤。还有选择去四川学习,认识何训田,创作了有意思的音乐。过了一些时候,我又选择离开乐坛,去实现人生看世界的梦想。生命其实就是由这样一段段的时间串起来,在不同时间看你是怎样选择的。
■ 倘若把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比作绿色关系,你认为这其中该包括哪些特质?
相互依存,谁也不能缺少谁。人至少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们是在一起的,也永远在一起,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会懂得爱惜,合作,成为同盟。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就会变得无所顾忌,而无所顾忌造成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还有,要尊重个体的存在,社会很容易形成一股力量,对不在某些范畴内的人投入太多不理解、不尊重、不能包容,要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
■ 我们每个人与自然、城市、他人、甚至自我之间,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结,你认为自己最能体现“绿色关系”的是在哪个方面?
我的音乐就很绿色,很多人听了会走出家门,到大自然去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结。我对待朋友时,能够包容和尊重不同的见解。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就是你能允许对方做自己不喜欢或者不一定认可的事情,这很重要,这可以让你们的友谊更加深厚,能够换位思考,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
李子勋:“我喜欢用并存处理差异”
编辑:Consuelo 文:王小屋
绿色语录:“我喜欢用并存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的差异。当一个人表达跟你不同的观点时,他/她不是在反对你,只是在补充。”
在央视开播《心理访谈》之前,中国普通大众基本上没有见过心理学家的样子。李子勋,这位上电视的心理学家,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中国心理学家群体的形象代言人,他让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知道了,心理学可以让我们更接近幸福。
“我正是要做这样一道桥梁:让心理学走进大众。”而让心理学这样一个相对理性的西方文明的产物,在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影响的中国落地,就必须把它作为使命来担当。“我给自己定位: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一个科普作家。”李子勋与报纸、杂志、网站、电台和电视台等各类媒体合作,目的就是要让中国大众听见和看见心理学。
上《心理访谈》曾给李子勋等心理学家带来巨大压力:心理咨询怎么能够在电视上做呢?直到著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以“功德无量”来评价这档节目和李子勋等,反对的声音才慢慢减少。“我很感激曾老师这么说,但我不认为我们功有多大,或者说,我们功有多大,过就有多大。其实曾老师后边还有一句‘脱了裤子跳舞’,意思是我们在做牺牲。但这牺牲是值得的。我也一直申明:那只是一个谈话节目,真正的心理咨询是很艰苦的过程,是一个慢慢靠近和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众多心理学从业者的努力下,心理学在中国已经被大众广泛接受。李子勋打了个比方:“如果说来访者是水,心理学是船,那么,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心理学的状况是:没水,船浮不起来,搁浅在那里;但现在,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多了,找心理医生的人多了,这个行业有了水,心理学这条船就可以浮起来,可以扬帆了。”而李子勋,正是这一历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 《心理月刊》:如果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更好地生活”,你认为都包括什么?
李子勋:你说“更好地生活”,我想我是在更好地活着,而生活,就是活着,活在每一个当下。
我认为,更好地生活有两个关键词:一是自取所需,我们的生活只要搭配基本的需要,就能拥有满足感;一是随遇而安,就是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用接纳的心态去面对,接受它们就是生命需要经历的体验。
■ 对于“更好地生活”的理解和标准,你是否发生过转变?
肯定是有变化的。我的人生变化就很大:经历过文革,下过乡,然后经历国家的中兴,尤其是中国的改革,又亲历心理学在中国从无到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个人的生活,也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是很难说这些都是主动选择。我总觉得,人其实无法选择生活,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在选择,实际上我们是被推到了那个地方。其实就是随遇而安,但是不是倒下,而是坚持,对自己充满好奇心,要看看自己这样走,到底还要经历什么。
■ 迄今为止,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庆幸由自己做主,有了怎样的选择和决定?
一是1989年,我从临床医生转到心理学;二是1999年,我由中德班毕业,老师让我们做一个10年计划,我说,我要做心理学和大众之间的桥梁。
在央视《心理访谈》以及《心理月刊》等媒体上,我都尽量地把心理学通俗化。从1999年至今,整整10年了,我想,我基本完成了当年对老师的承诺。
■ 倘若把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比作绿色关系,你认为这其中该包括哪些特质?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的行为要以不干涉他人为前提。我们与任何人的关系,都需要有一个以自我分析为边界的距离感,而且要减少对关系的期待,要把生活的权利、行为的权利归还身边的人。
我也喜欢用并存主义的观点,来处理人与人的差异。当一个人表达了跟你不同的观点时,他/她不是在反对你,只是在补充。并存让我们减少很多冲突和敌意,与他人能够更好地相处。
■ 我们每个人与自然、城市、他人、甚至自我之间,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结,你认为自己最能体现“绿色关系”的是在哪个方面?
每个人都有四种关系,对自我接纳,对他人感恩,对城市珍爱,对存在敬畏,这是我对关系的理解,也是心理学带给我的成长。
同时,作为一个治疗师,我理解,心理学是人学,心理学家也一定是人学家。所以我不让自己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思想里,而是努力做一个有深度的人。
我让自己成为一个阅读者,大量地阅读人类发展史、人类学、社会学、边缘地理、建筑学、天文学、混沌学等所有领域的书籍,让自己保持与人类和自然这个存在的紧凑连结。
我也让自己成为一个体验者,生命就是所有体验的一个积累,你的体验越多,你的生命就越饱满。我让自己不停地走在路上,去接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因为人是生存在一个文化系统里面,我们要深入到文化里面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尤其是中国本土文化所有的起源和存在的现实,我都要了解。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咨询是不谈心理的,心理学只是让我们成为能够帮助他人的人,我们帮助人的方法,却是人类学、社会学等所有知识融在一起处理的。
曲黎敏:“养生的核心是拥有大情怀”
编辑:颖新 文:馥卿
绿色语录:“中国文化看的不是当下,而是长远,这样才能稳定,这也是最健康的社会交往方式。”
曲黎敏,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担任基础医学院的医古文教学工作。并非出身研究养生的专业人士,却歪打正着成为养生明星。
做教师。从小到大,我性格都太突出,给老师添了很多麻烦,我当时就希望自己日后做个好老师,帮助像我一样的孩子。另外,做老师比较自由,如果认真工作,不会经常有上级领导约束你,这是非常好的职业。
很多人觉得我性格活跃,不相信我能在一个岗位上干了20多年。到现在我也只是副教授,你不争就没有压力。弗洛伊德成就很大时还是个讲师,给我感触很大,职称太虚无,关键是做事。更好地生活还要再加一句—不争不抢,即便争抢也要是有意义的事情,这个世界上不见得所有东西你都要。
■ 倘若把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比作绿色关系,你认为这其中该包括哪些特质?
长久和稳定,这才是绿色关系的核心。所谓长久,有句古话:“恶恶止其身,”是说如果对方有缺点,只限于委婉地跟对方指出。“善善及子孙,”而你的优点,当我遇到你的儿孙时还要传播。教育孩子继承好的一面,种善因自然结善果。中国文化看的不是当下,而是长远,这样就会稳定,这也是最健康的社会交往方式。
■ 我们每个人与自然、城市、他人、甚至自我之间,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结,你认为自己最能体现“绿色关系”的是在哪个方面?
我内在没有阴暗的东西,非常阳光。我强调的都是对方特别善良美好的一面,所以每个人跟我在一起时都会很舒服。我从来都觉得,真正喜欢我的人,一定都是非常聪慧的人,他/她能明白我在讲什么。我讲的是心理,做人。通过我讲后他们能很好地去看《黄帝内经》、《说文解字》,懂得也是幸福。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以。我不是让他们知道曲黎敏,我就是播种者,哪颗种子能发芽就是自己的缘分。其实谁也别去规划未来,明天怎样谁也不知道,但是今天努力了,明天肯定有善果,这就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