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喜欢唱歌,她没有完成的事情,我替她完成了”
叶一茜,歌手,光线传媒《生活魔法师》,宁夏卫视《时尚星达人》主持人,著有《钓到一条幸福鱼》。
女儿是大明星,母亲也很有星妈的气质,优雅,漂亮。母亲的左手腕上,戴着一只漂亮的镯子,她有些骄傲地说:“这是女儿去年母亲节送我的。”今年的母亲节礼物会是什么?茜茜说,想送妈妈一只钻戒,“她自己一直舍不得买……”。
而一个做了母亲的女儿,因为经历生产的体验,从而可能对妈妈的感情更加深厚,终生对母亲感谢、感激、感恩。“每当想到妈妈,我总是想起我第一次离开家去艺校读书,她给我的背影。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妈妈带我去学校报到,第二天就要军训,我们早晨8点钟集合,妈妈送我上班车之后,很平淡地走了,没有告别也没有叮嘱。在我看来,妈妈转身就走,是比较绝情的,我就看着我妈妈的背影,哭了。我特别想冲上去抱着我妈哭,但是我忍着,我不会在我妈妈面前哭的。……后来我跟我妈说到这一刻,她说,其实,她转过身去,也是哭了。”
妈妈背影中深含伟大的爱与隐忍,而妈妈给女儿这样的背影,就是以一种平淡、以一种绝然让自己与孩子也让孩子与自己分离。事实上,所有的儿女终将会给母亲一个背影,而母亲只能以殷切、不舍、期盼甚至担忧的目光相送。在茜茜心里,母亲就是这样,无私的、牺牲的和承担着痛苦的。“我妈给予我的最好的智慧,就是善良,我就是遗传了她的质朴。简简单单做人,不要求太多,我的生活态度随她。”母亲的朴素的善良,也让茜茜能够将满溢出来的爱给予更多的孩子,她和丈夫田亮,在山西长治助养了一个叫“小不点”的孩子,茜茜成为一个美丽的天使妈妈。
3年前,茜茜也成为母亲,她对母亲这一角色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母亲就是一个非常无私的角色。跟爸爸相比,妈妈跟孩子掏心掏肺的,妈妈永远是比爸爸操心更多……妈妈又是孩子提起来最温暖的一个角色。”
妈妈给予茜茜的,还有那种达观热情的音乐天赋。“我对音乐的爱好是来自妈妈,我妈妈到现在还是特别爱唱歌。”妈妈在茜茜很小的时候,就敏锐地发现了茜茜对音乐的领悟力和热爱,就在女儿的这个方向上,有意识地引导她。初一的时候,学校搞卡拉OK大赛,妈妈鼓励她参加,茜茜拿了第二名;超女大赛,妈妈仍然鼓励她,甚至跟着她参加整个杭州赛区的比赛。“妈妈热爱歌唱,当我站在舞台上歌唱,我觉得,我为妈妈实现了她的理想……”
■ 妈妈说“我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我对母亲角色的理解,就是要培养好下一代,爱他们。我是自己带大茜茜的,我们那个时候,产假就是45天,生产完一个多月就要上班,我那个时候做服务员,就上半天班,另半天就抱着她到保姆家,下班之后又给抱回来,陪伴她的时间蛮长的。
我觉得我给茜茜最好的,就是遗传了我的唱歌基因……孩子有今天的成就,我很满意,茜茜自己也做妈妈了,她做妈妈也是做得挺好的,比我还尽责。我觉得,我把女儿培养成这样子就是很幸福了,我特别为女儿骄傲。我认为我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好的妈妈。”
“我妈总是对我说,好,你去试试吧!”
沈真真,风筝青少年交响乐团副团长,27岁
女儿穿着时尚,妈妈穿着也时尚,就像一对姐妹淘。采访时,妈妈告诉女儿一个秘密:“我要送给你一幅一米多的十字绣,上面绣的是一个女儿的头,手是这样的,像做梦一样,头发是飘逸的,上面还有两个字‘梦想’,我准备裱好,到你生日的时候送给你,希望你梦想成真。”而在已经27岁的真真看来,妈妈一直就是自己梦想的支持者,同时妈妈也给了她很多宝贵的人生礼物。
第一件爱的礼物“我妈特酷,我妈特别信任我”
“我念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们班主任挺严厉的,不准这不准那,女生必须要剪短发,不能穿得太花俏,不要跟男生说话,那个时候是青春期,估计他也是怕耽误学习。结果有一个传言,说我跟我们班里面的一个男生恋爱了,我就莫名其妙被叫到办公室,然后我就很莫名,就在那儿哭了。那天放学特别晚,我妈到学校接我,我们班主任告诉她你女儿早恋什么,结果我妈特酷,大声说:‘我们家小孩绝对不会!’然后领着我就走啦!
“其他的学生和家长也同样地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的同学被一顿打……妈妈给我的这种信任让我特别地感动,我觉得我还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根据地,有一个大后方了。这就是我妈给我的爱:你真的爱这个人,你就必须要信任这个人,而且是义无反顾的,而且是不离不弃的。”
第二件爱的礼物:“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责任”
真真家很早以前养过一只狗,刚开始妈妈是反对的,但狗狗来了,反而很多时间都是妈妈在照顾这只狗,喂养它,陪伴它,带着它散步,说话,后来有一天,狗被偷了……“我爸和我妈他们一起去街上找了好久好久,回来又哭了好几天……”真真看到了妈妈的责任感:“你养了它就是要有责任,做任何的事情,你既然决定做了,你就必须是对这个人、这个事儿承担起责任,其实也是做人的道理。”
第三件爱的礼物:“人,一定要吃苦!”
“高中我就独自离家去读寄宿式高中,特别苦。学校是在苏北的一个城市,早上都是5点多钟起来晨练,6点钟之前到班上早读,一天的生活都是在学校里面,晚自修到10点回宿舍。生活条件特别苦,夏天没有电扇,冬天又特别冷,北风呼呼地吹,穿5条裤子都觉得特别冷。”
当时南京有一批小孩都在那里读书,好多只上了一个月就回南京了。“我父母去之前就给我做心理工作:你要想清楚了,你必须把3年书念完了才回来,你不能说,你今天去了,过两天又说回来……人,一定要吃苦!3年,我真坚持读完了。”
第四件爱的礼物:“好呀,你去试试吧!”
真真回忆,自己的童年,玩得还蛮疯的。“妈妈对我的期待是做一个普通人,他们很少管我,父母对我基本上是属于放养式。放养,又管得很严。比如说你一定要诚实,就是给你画一个框框,然后在这个框框里面,你做什么是自由的。”
“我妈妈有一个口头禅,就是:好呀,你去试试吧!我高中毕业以后出国去澳洲,要选择学习方向,我自己定好了,读市场策划,她说,好;后来大学毕业,我跟他们说我要到德国实习,我妈妈说你去吧;日航招空姐,我妈也是说,你去吧!”真真说,几乎人生中所有的重大的决定,都是这样做的,而母亲一直是坚定的支持者。这也使得真真得以一直坚持做这个带着慈善和个人理想主义色彩的风筝少年交响乐团。
“特别能干,衣服自己做,毛衣自己打……”对于妈妈,真真绝不吝惜自己的赞美,“我妈理财特有一手,是家庭主妇,不比在外面工作的人赚钱少,看事情也不闭塞。”在真真眼中,自己的母亲“蛮伟大的”,真正愿意为孩子、为家庭牺牲。
“我中学毕业时,全家刚刚到上海,房子没有买,车子也没有买,我妈把所有的积蓄拿出来,你出国念书吧——40万!10年前的40万啊!”之后,真真开始在不同的国家游学,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真真有了国际视野,也有了自己要过“有意义”的人生的价值观。
■ 妈妈说“我做我女儿的同盟军”
“我对女儿,其实从小没有抱特别大希望,就是她能好好地生活,自己快乐,就可以了。我从小就是站在我女儿这边,我做我女儿的同盟军。我相信她,不会相信别人。总结下来,我就是给她指路,把大方向给她,要做诚实的人,要老老实实做事,人品必须好。这之后,我就放手,她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她在这么多国家游学,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她走很远我放心,她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从小培养的。”
“我遗传了我妈的乐观”
金盛博,北京交通台“都市调查组”主持人,30岁
盛博说,自己的妈妈现在特别爱听收音机,“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做了主持人这行她爱听呢,还是因为她本来就爱听收音机……”
“我的家庭还是比较传统的家庭,父母都赶上了当年国企改制,我父亲到后来就下岗了,当时我要读高中,马上就面临读大学了,正是一个孩子花费费用最多的时候,我妈本来做会计,然后她在外边兼职,非常辛苦,把我从高中到大学期间所需要的钱整个都给挣出来了!
“我妈虽然传统,但是也是一个潮妈。她有眼光。我小时候是最早在我的同龄的孩子中间有任天堂游戏机的,也最早有电脑学习机的。我记得那会儿一个学习机要800块钱,一个游戏机要300多,那是大人好几个月的工资,但是我妈都舍得给我买,我妈说,这是好东西,对你有用,你喜欢就可以买给你。你说游戏机对我的学习能有帮助吗?但是她觉得这个挺好的,这个可能将来是潮流!一个男孩所喜欢的东西,我妈都没让我落下。
“我妈的性格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她很随和,特别热情,对亲戚,对陌生人,都一样地热情,而且我妈是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那种对你好。就这个真是特别特别地难得,我到现在为止我都在向我妈学习这一点,。
“我妈其实是一个藏不住情绪的人。就是她的兴奋,她的不耐烦,她的这种情感,都会写在脸上。还有,我妈特知足常乐,就是满足于生活里的每一个小的惊喜和小的收获,今天中午吃了一道好菜,超市里买到了一个便宜的东西,这都可以让她高兴很长时间,然后还兴高采烈地跟我们说这个事儿。这样人会活得很舒服,你不会说你成天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很远的目标上,就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开,我觉得,我妈给我最好的财富就是乐观。
“以前读书的时候,我妈给我的压力不大,反而是我一直在给她压力,第一个当然是经济上的压力,学我们这个专业很费钱,但是每一次跟我妈提,我都不知道她从哪儿想办法,但就是能变出钱来,然后给你。我妈大概算了一下,我整个大学,连吃带上学、带我的乱七八糟的辅修、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可能用了得有20万,我觉得挺惊讶的,我妈怎么就把这些钱给抠出来的,很不容易,很不容易!
“让我最感动的一个画面,就是上大学的时候,我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她就端了个盆,替我在擦床铺,铺床单。宿舍那会儿已经到了一些同学了,我们聊得特别开心,就想结伴去买东西,我跟我妈说,你先回去吧,然后我就跟我的同学说说笑笑地就走了。
我妈就走在我旁边,到了自由市场门口,坐小公共,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就在车门旁边有窗的那个单独的小座,我妈就坐那儿,然后她就看着我,眼泪刷就下来了——我现在想起来这一幕,我特别特别难忘……
我妈到后来跟我说,你到大一、大二、大三,一直就是说,妈,我要买一个啥,妈给我钱吧,她说我那个时候特高兴,就说好,我要挣钱,我再多做一个活,可等你到大四的时候,你已经开始挣钱了,不问我要钱了,到后来再也不跟我要钱了,她说我特别失落,特别失落……这就是妈妈。”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琴有一个经典案例。一个3岁孩子不顾及场合随时随地要求妈妈给自己糖吃,哭、闹、满地打滚,直到母亲屈服。在访谈过程中,孩子又再次因为要吃糖而哭闹起来,妈妈准备屈服时,米纽琴建议暂时不要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不要去打骂,而是陪着。这样坚持了半小时,孩子的行为自动停止下来,并且在以后也没有再出现这样的行为了。在这个过程中母亲出了一把汗,因为她要克服对孩子比较原始的爱,发展出有所克制并且包容孩子行为的情感能力。
母亲是作为孩子在社会性行为中第一个对象存在的,因此她起着镜子的作用。但是否成为一面正确的镜子,是需要努力的。母亲虽然具备这样的人格潜力和责任,但如果她放任自己而不愿接受孩子的自我成长,这个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
科胡特总结母子互动过程时说,“母亲眼中发射出的爱的光芒呼应了孩子显示自己的游戏;其他种种母亲对孩子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快乐行为的呼应,肯定了孩子的自尊;通过逐渐地有选择性地回应,帮助孩子将这些自我价值和自我展示的期望和行为,置入现实生活的发展方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