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妈妈:鱼与熊掌可兼得?

  休完产假回公司上班的第一天,苏菲几乎“懵”了。作为杂志主编的她,一天下来的大会小会无数,要和编辑、各协同部门的同事时时沟通,尽管对于这些争先恐后而来的信息她依然保持着准确、犀利的见解和处理,但是几个小时下来,她的身体自然地产生反应——她还是一个哺乳期的“奶油”妈妈!

  像大多数公司一样,苏菲的公司没有设母婴室,挤奶就成了大问题。没有了宝宝的亲密接触和自然吮吸,挤奶本身未见得是个多愉悦的过程,还要加上避众人耳目地东躲西藏。去年做了爸爸的老板,好心建议她去卫生间解决,立马招来所有妈妈级同事的一致不满:那可是宝宝的食物啊!你能想象你的晚餐在卫生间烹制吗?

  身体规律性的“涨奶”反应,时刻提醒着她,宝宝对她每时每刻的需要;而一件接着一件飞来的工作,同样需要她每分每秒的投入。一天下午,苏菲在连续坐镇4小时的会议后,不得不在会议结束前半小时告退。常常在这种分身无望的时刻,苏菲感到一种莫大的孤独感:身为一个工作中的妈妈,你想把两件事都做好,尽管有周围的理解和支持,但最终必须自己去面对,没有谁可以代替你。

  像苏菲这样的新手妈妈所经历的,只是职场母亲的第一阶段,而哺乳期之后困境依然存在。有535位妈妈参与了我们的网络调查,其中75.09%的人拥有长期固定的工作并需要坐班,54.41%的人的孩子在0~3岁之间,也就是最需要母亲全力照顾的头三年。54.76%的人赞同工作和孩子都很重要,都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40.6%的人承认很难“鱼与熊掌”兼得,工作和照顾孩子都没有做好。

  回溯:女人的天性是母亲

  如果说1966年Ives Saint Laurent为女人设计的第一件“吸烟装”是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标志之一,那么吸奶器就标志着紧随而至的母性回溯。前者鼓励女性的社会性,去工作,实现自我的价值认同;后者守护女性的人本性,做妈妈,回归母性的价值实现。我们的母亲和她们上辈的母亲,更多凭借母性的本能和传统美德来养育孩子,然而苏菲这一代的妈妈,已经对自己的角色拥有更多的知性理解。

  母乳喂养的种种优势,是知性理解中最重要的一点,也聚焦了工作妈妈面临的早期矛盾。妈妈们要去工作,身心疲累的状态使奶产量自然下降,需要借助奶粉。而成为妈妈们工作动力的,恰恰又是这昂贵而不安全的奶粉。奶粉安全危机一出,舆论的矛头立刻又指回妈妈们:母乳喂养的传统为何在丧失?工作中的妈妈似乎难以走出一个悖论:高度社会化的环境限制她们更好地做母亲,当她们比以往更懂得做好母亲的意义。

  顺顺就是在有了女儿小猪之后,全面而深刻地领悟了做妈妈的意义。之前,她做着自己喜欢的平面设计,很忙碌很累,但她是充实满足的。要不是为了孩子,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辞职回家。小猪1岁半的时候,顺顺觉得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对一切都不满意,每天简直是精神恍惚。

  工作已经不能给她那么大的满足,因为她不再有从前那样平和的心态,而是无比纠结。她几乎看遍国内外的育儿书,悉心理解着小猪的每一个举动和需要。可是当白天照顾不到女儿,看不到她的每一步成长时,心里非常抓狂。她说,即便我说我工作是为了养孩子,可是我出去工作,让保姆来我家工作,这是多么奇怪的一件事儿。她那时候感觉什么都不可能满足她,除非和孩子在一起,心里才能踏实。经过权衡,她决定暂时放下工作,放下社会角色,尽本能地去做一个妈妈。

  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贾晓明说,做母亲对于女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对母亲很依赖,需要她喂养,没有她就不能长大。她对另外一个人如此重要,这本身对女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当她没法照顾孩子的时候,这部分的意义就丧失了。

  痛苦:为了爱你,我却要离开你

  但多数妈妈们不像顺顺那么幸运,她们仍然需要工作,需要去挣宝宝的奶粉钱。对金蕾来说,工作有着很大的现实感,她要挣钱供房子、养孩子。她不能抛弃这份工作,这对她的家庭很重要。她不得不在儿子两个月大的时候给他断奶,因为休完4个月的产假,她必须回北京上班,把儿子留给哈尔滨的父母照顾。可当听说她把孩子扔在老家,周围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所有人都觉得她是个不合格的母亲。她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什么时候把孩子接到北京来?可是除了无休止的焦虑,她真的不知道。

  贾晓明分析,这种极端的母子分离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从个体角度看,母亲的离开可能是无奈的,迫于生活压力。但从社会角度看,这个孩子也是城市里的留守儿童。精神分析学派强调,0~3岁是建立孩子与妈妈之间的安全依恋关系的最重要时期。孩子早年与母亲的分离很可能对孩子形成分离性创伤,造成潜伏的心理影响。而母亲同样也经受着内在的痛苦。

  金蕾在上飞机回北京的那一刻,深切地感觉到和儿子的依恋。她说,那一天他会抱人了。以前我抱他的时候,他的小胳膊搂我是松弛的。那天他紧紧地抓住我,搂着我的脖子,我心里紧紧地抽了一下。每次打电话,我妈给我形容宝宝学会的新动作,我就会一遍遍想象他憋红脸蛋翻身、爬、坐起的样子。我常常说以后生第二个孩子的话,我会怎么去养。其实我心里知道,我想要补上对这个孩子的遗憾。

  北京的文心则比金蕾幸运,她没有离开孩子,也没有把孩子送走。但她同样焦虑:作为一个工作妈妈,她不能参与孩子的成长,反而是那个从湖南乡下来的小保姆见证了孩子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看着女儿在陌生人面前胆怯、安静的样子,听着女儿满口稚嫩的湖南腔,她日渐焦虑。一个不可能尽心的保姆——她根本不是妈妈,又怎么期待她像我一样爱我的女儿?而且,保姆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她的教养方式常常是愚昧的。文心加班时,由保姆哄孩子睡觉,只要女儿在床上睁开眼,小保姆就会威胁她:你再不睡觉,妈妈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这些,都让文心感到巨大的愧疚。

  挣扎:做了妈妈,我就不能奔事业吗?

  更多的妈妈工作不只是为了经济收入,也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儿子1岁的时候,苏艾在一家周刊做记者,出差频繁。那次去外地采访,刚到的当晚,就得到家里的消息:“孩子哮喘住院,速归!”当晚没有飞机,她只能心急如焚地熬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坐头班飞机赶回家。当她拖着行李箱出现在医院时,儿子头上插着针管正在输液,老公和年轻的保姆在座位上呆呆地坐着。这一场景让苏艾泪流满面,同时她也听到旁边一些议论的声音:“怪不得呢,这位才是孩子的妈妈!”在工作和孩子之间取舍,那一定是孩子最重要,但,她确实那次工作没完成,而且她也浪费了杂志社的一次差旅费用……“你说我是有多大事业心吗?也不是,只是我也需要工作中的价值感。在工作和孩子之间,我不想放掉任何一头,我都想做好。可是,确实太难了。”苏艾说。

  在工作和母亲的角色之间取得平衡,有时候连这个愿望也招来谴责——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一个做了母亲的职业女性,职业追求必须退居次席。曾经有个和苏艾关系非常好的男同事,在她面前说:工作,对付一下就得了,当了妈的女人再怎么奔,你能奔出个什么来?!而Lovaidy就曾经因为要做妈妈而失业。她奋力工作两年,刚刚被升职为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时,发现自己怀孕两个月了。老板知情后,情绪很坏。不久,她的工作环境已经落到了一个相当尴尬的地步,使她不得不递交辞职信。

  贾晓明说,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家庭,这两部分对女人都很重要。社会的评价或他人的愿望,可能暗含着性别视角来评价女人:女性天生就应该做好妈妈。人们不是特别在意女人事业是否成功,女人工作太冒尖反而显得不正常,好像她们安心做妈妈而工作一般才是正常的状态。

  接受:在爱孩子的前提下,也爱工作

  心理治疗师王智赞同,女性想照顾好孩子和做好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的想法。但从实际来讲,人的能量、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就像奥修说,人不可能在同一个时刻把两只脚踏入两条河流。那么,我们最好学会接受人生本来就不甚完美的状态。

  数字100调查公司的创始人汤雪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对成功的定义是,在家庭比较和谐的情况下,事业有一定的发展,这就是她追求的。她说她也曾经有个疑问:我很爱我的孩子,可是为什么我总“牺牲”我的孩子去做工作?我到底是看重孩子还是看重工作?表面上我说孩子重要,但是心里头我觉得工作更重要,因此我才会牺牲孩子去工作。我再三追问自己,到底哪个重要?后来我找到一个平衡:在保证我孩子有一定程度母爱的情况下,我才来投入工作,才认为工作重要。孩子的时间我可能给不了100,我给到60,孩子的衣服短了破了,我都能原谅我自己,因为我是个事业女性。但是我要保证他们心理健康,保证有和他们之间沟通的时间,保证他们感受到我的爱,这就够了。吃穿之类的不够好我也不内疚了。

  女性受传统意识和现代文化影响,又要当贤妻良母,又要做白领骨干精英,可是根本做不到。汤雪梅说,把要求放下来不就得了嘛?!公司的要求放下来,家庭的要求放下来,我自己就觉得舒服了。没有一个工作中的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相信这一点正是谅解自己、解除焦虑的前提。

  替代养育者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

  贾晓明,北京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

  理想状态是妈妈又能工作又能留在孩子身边照顾。或者爸爸出去工作,尽量妈妈留在孩子身边,因为妈妈更有利于照顾孩子。退到最后一步,当父母都不得不出去工作,孩子身边的替代养育者很重要,比如姥姥、奶奶或其他人。

  ■ 替代养育者能最大限度地修复母子分离带来的影响。

  她/他能像孩子的妈妈那样,理解孩子的需要,除了物质满足,更要补偿心理上的满足:孩子想妈妈了吗?他/她想看什么?想了解什么?

  ■ 替代养育者本身必须是稳定的。

  如果孩子由奶奶管半年,再由姥姥管半年,那么每次换一个替代养育者对孩子而言又是一次分离,又会形成新的问题。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要建立亲密关系相对比较难,因为他/她早年的亲密关系都是不稳定的。

  如何平衡好工作与孩子?

  王智,生命教练

  1、给自己的角色排序。

  是优先做好工作?还是做好妈妈?个体差异非常大,但每个母亲都需要去权衡得失。想清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工作、孩子,要有优先的排序,这样你的内心就不会慌乱,就不会出现强烈的焦虑或冲突。

  2、时间规划和管理。

  最重要的是要为自己设立一个底线:陪伴孩子的时间要有多少?孩子的成长3、5年就这一次,不可能重新来过。那么在这个底线之上,来做一个时间管理,或者借用空间分隔。比如,工作在单位完成,回家的时间留给孩子,等等。

  ■ 是不是也有坏母亲的存在?

  首先我想说,对一位母亲来说最糟糕的是,不能接受自己在对孩子抚育上的一点点缺点。我们时不时地都会犯错误。但是有一些妈妈不能接受孩子过着比自己更幸福的童年,这是一些心理有缺陷的人,有虐待倾向的人。幸好,这种人为数不多。成为好母亲是女人的幻想:一些和自己的母亲有矛盾的女人的幻想,她希望能够成为比自己母亲更优秀的母亲。事实上,成为一个分寸拿捏妥当的母亲就足够了;更理想的是,做一对懂得掌握分寸的父母。这样的父母不会把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孩子,而是能够合理地分配时间,围绕着他们生活的3个重心:夫妻关系,职业发展和父母角色。

  见证“我的秘诀:请保姆向我时时告知宝宝的状况”

  Louisa,英国人,39岁,拥有自己的室内设计公司。她和丈夫Nigel生活在伦敦,有一对13个月大的双胞胎,Ryan和Darcy。

  “7年前,我创立了大西洋室内设计公司,专业做高端室内设计和样板房。我知道在我生命中的某个时刻会想要孩子,但那时候我每天工作14个小时根本顾不上想。所以知道我怀孕的那一刻,我们都很震惊——而且是双胞胎!

  怀孕满38周那天,我剖腹产生下了双胞胎。宝宝们出生6个月以后,才能晚上连续睡7个小时。我累得筋疲力尽!可是我的公司在迅速壮大,宝宝3个月大我就回去上班了(弹性工作制)。Nigel和我共同管理公司,我们轮换着上班,轮流照顾孩子。即便如此,事情也总有失控的时候;未来总在凌晨3点的喂奶时间显得无比黯淡。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聪明的保姆Sarra,孩子5个月时我恢复了全职工作。

  做职场妈妈的弱势面是什么?我有时候很羡慕Sarra,她能和双胞胎一起度过那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知道孩子们很快乐,被照顾得很好。我白天会很想她们,当我不在他们身边,看不见他们学会的每个“第一次”时,我会伤心失落。幸运的是,Sarra时时向我告知宝宝们的新动向和趣事。即便是在白天工作时间,这让我感觉自己和宝宝们是紧紧联结在一起的。

  “你得成为一类特别的人,才能兼顾好成功的职业生涯和孩子。我的母亲曾经是福特汽车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她为我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她投身于事业,并每天为我们准备她自己做的午餐,送我们去学校。我也想为我的双胞胎延续这样强大的家庭传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