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平衡-他们选择了自己的节奏

  工作是现代生活的氧气不可或缺吗?没有激情的工作像无性婚姻一样不可忍受?一边是工作,一边是生活,每个人都在走平衡木,有人把它走成跷跷板,有人在看似极度失衡状态下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从征途到旅途

  王抒今:36岁,资深媒体人。曾为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在《Men’s uno》、《时尚芭莎》等时尚刊物任编辑总监、编辑部主任等职,2009年投身时尚新媒体,任中国第一时尚门户网站YOKA时尚网执行总编辑。

  “那一年,我正年轻,感觉到明天,可能会很美,那理想世界,像一道光芒,在我心里闪耀着……”许巍的专辑《那一年》上市的“那一年”——2000年12月的某一天。我告别生活了27年的故乡某直辖市、工作了6年的杂志、“玩”了4年的电台,来到北京。从此,我在北京生活了9年——从青年到成年。

  9年来故事很长。我想首先把镜头推向2007年10月18日——我住进北京协和医院的那天早上,前一天是我的34岁生日和结婚纪念日,我对妈妈说:我去法国出差1周,您可能找到不到我。

  之前的公司体检中,意外发现我身体内存在某种性质不明的“高度病变”。半个多月的恍惚,等待活检报告的宣判,老公翻开报告时手有点抖——很幸运,不是癌。

  带着放假般的心情,我住院了。关了手机,穿上宽松舒适的蓝白条病号服,对病房里的几位阿姨大姐打招呼:“初次住院,请多关照!”病号服非常舒服,病友们特别亲切,尤其令人感激的,这间大病房阳光真是太好了那是神奇的一刻,叫我至今常常忆起:身份感消失了,紧迫感消失了,责任感消失了,在病房的阳光里,我体会到了久违的安详和纯粹的轻松,这种感觉,绝对可以称为——幸福。

  镜头回放,2001年或者2002年的某一深夜,刚赶完稿子的我去簋街觅食,走过东直门桥,又一次“庄严”发誓:妈,不管多累多难,只要我不病,只要我不死,我一定争口气……

  生于教育严谨的知识分子家庭、在大学校园成长的我,性格里充满了理想主义、道德洁癖、要求完美这类因子。刚刚开始“奋斗”的我,发誓要在北京白手起家,发誓要有所创造有所作为有所证明提着气、铆着劲,用冲刺的状态长跑,不断加快速度,不断提高标准,要做就做到最好,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接妈妈的电话总是20秒挂断,“妈,我正开会。妈,我看稿子呢。妈,我没时间”;在朋友中变成“鸽子王”,主动加班,忙到忘记朋友聚会,只好临时取消;说话语速飞快,浪费掉4张健身年卡;带上了眼镜,却从来没意识到住了几年的小区院子里种着迎春花……直到那个协和医院的早晨,我的“冲刺长跑”突然被迫停顿。

  LV的一句广告语让人印象深刻:生命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行。我爱旅行。但当抵达目的地的急迫,吞没了享受沿途风光的情致时;当“自我发现的旅行”,变成了奥运会上的马拉松时……旅行变成了竞赛,旅程变成了征程!

  买了几十本宗萨钦哲仁波切的《正见》,送给身边的朋友——书的腰封上是仁波切的话:“我们无法战胜恐惧、善用真正的自由,是因为我们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欲望、恐惧和贪求。”最近两年,作了一些抉择,转变很大,很多感激——疾病,阳光,旅行,信仰,导师,朋友,路人……当心灵开放、专注于旅途,就会读到生命的启示。佛陀说:你,就是你自己的老师。

  2009年4月,本来计划休息一段时间,却意外加入节奏更快、工作强度更大的网络新媒体。我和朋友们开玩笑:“本想退居二线,没想到冲上了火线。”工作难度和忙碌程度虽然又提升了,但心态和状态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与竞争角逐无关,与成败得失无关,与价值评判无关!这一段旅途,即便是奋力攀登、气喘吁吁,却不再有内心的纠结和背负期望与压力的负担。因为,顶峰已不再是目标,旅途已不再是征途!

  工作是另一枚坚果

  姬十三:32岁,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管理者。

  读书的时候我对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在我面前是一条既定轨道,学士、硕士,再到博士,之后如果进研究所做科研,就努力成为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要么就当一名教授。只要我按部就班地走下去,工作的形式就会通往那个必然结果。

  一切改变源于我发表的第一篇科普文章。念博一的时候,我将我的一篇论文用比较有趣的形式表达描述,投给一家科普杂志社,主编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应该,或者说我是否适合沿着既有轨迹走下去。我试着分析自身同时也分析即将从事的工作:科研工作要求的是深度,对某一领域具体而微的反复求证;相对来说,我的兴趣太广,长于广博而非深入。我并不适合做科研。所以,毕业以后,我成了一名自由撰稿人。

  看似理所当然,其实却是深思熟虑后的一种选择——当人的经济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的就是精神上的满足,有的人在工作之外的娱乐活动中寻找,而另一些人,很幸运,在工作中就能得到。我应该算是幸运的人吧。

  组建“科学松鼠会”,不是偶然,也没有什么特别动力,它只是人生另一种选择的必然。开始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建立一个平台,促进国内科普作者之间的交流。之前一个人写文章太孤独,常见的作者就那么几个,全凑在一起,都不够玩一局杀人游戏的。

  后来加入松鼠会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有趣的文章,譬如《一个性感哈欠的诞生》、《穿过我的神经的我的酒》陆续发表,组织的线上线下活动,诸如小姬看片会、Dr.You、小红猪抢稿、科学圈圈坐也越来越有规模。有时候我恍惚觉得,这些人本来猫在一个大房子的各个角落里,一敲锣喊吃饭就全冒出来了。想起小时候读过的武侠,隐匿多年的帮派老人决定复出,燃一缕狼烟,消息被传递至村庄、街市、山区和荒漠,正在田间耕种的老汉、街头被人欺负的小贩、喝酒赏花的公子哥,原来都是默默隐忍的江湖高手,他们伸个懒腰,挺起身,念叨着“该出发了”——于是我们就聚到一起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那么一帆风顺。把工作变成事业,也遇到诸多难题——商业与道义该如何抉择?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万分艰难的,寄托了理想的工作,更是如此。但,既然我们能啃动科学的坚果,又何惧人生的坚果?

  女人要在不同阶段把精力放在对的事情上

  谈雪晶:24岁远嫁希腊,婚后随丈夫游历世界,过着富足而优雅的生活。衣食无忧的谈雪晶曾任希腊首饰品牌Folli Follie的中国区总裁。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一生中重要的就是那么几分钟。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没有人会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一个人。7年前,当Folli Follie的老板要来中国开辟市场,在晚宴上他征求我的意见。几分钟时间的交流,他就问我,愿不愿意与他合作。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那几分钟,你的谈吐、举止、外表,凝聚的是你人生的历练。我经常旅游,和全世界各种很酷的人在一起,能找到真正时尚的精髓。我原来帮老公谈项目,懂得把握东西方文化,怎么在中国经营一个时尚品牌。所以虽然我没有做过时尚行业,但他就觉得非我莫属了。

  那时候我孩子三四岁了,我的人生好像也到了一个段落,我做了人生该做的事情,但我自己是谁?我有什么是属于自己的?我有空面对自己了,却有找不到自己的感觉。正好有这么个机会,我的人生一下被点燃,工作的过程激发了我很多的激情。

  女人需要工作,和钱一点关系都没有。你可以很有钱,但这钱不能带给你自信。我有很多女朋友,她们父母很有钱,但在她们光鲜的外表下其实特别不自信。所有的自信都是在历练的过程中取得,在一点一滴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建立起来。我想每个女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哪怕战胜一点小小的困难,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

  6年时间我帮Folli Follie在中国建立起品牌,开了70家店,这也是人生旅程的一部分,但6年后我就走了,因为它对我没有挑战性了。

  这时候我又把精力转向女儿,去年一年我都在陪我的女儿,送她去英国读书。对女人来说,工作和孩子都很重要,女人要在不同阶段把精力放在对的事情上。

  但这一年多时间没有工作,我感觉归零。以前做事情的时候人是有一种自信的气势,不工作了就像气球撒了气一样。我想,我这辈子都不会退休了。接下来我会做一个意大利的珠宝品牌,是欧洲第三大品牌。女人要有节奏,不能忙得没有生活。对我来说,生活质量始终是第一。我工作不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最成功的人是能自我掌控的人。我要能控制我的时间,要有时间陪女儿陪先生,不让工作影响我的生活。当然从事的工作本身——它的工作环境,打交道的人是否让我愉快,也都是重要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