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个传说,是一个人

  这是一个不信邪的年代。孔庙里的偶像,也走下圣坛,由“眼神活像老祖宗”(孔家后人语)的活偶像发哥来演。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孔子,人们用自己的愿望解读他,在他身上投射的是自己。真实的孔子到底是谁?因为人对人的影响,远胜于传说。孔子有他作为人的困境,更有作为人的价值,于此之间,我们看到希望。

  孔老师简历

  孔丘,男,鲁国人。通六艺,礼、乐、射(他会武功的传说是这么来)、御(有驾照)、书、数。学历不详,应是师出众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性格,“温良恭俭让”。

  家庭状况: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亓官氏,20岁生子孔鲤。

  工作经历:30岁前后,开私学,做“民办教师”。34~35岁出国,去洛阳问礼老子,上齐国找工作,被拒。36~50岁,回鲁国继续教书育人,修诗书礼乐。51~54岁,在鲁国做官,堕三都,失败,做了政治牺牲品。55~68岁,被迫流亡“海外”,第二次出国找工作,周游列国14年,无果。68~73岁,回鲁国,根据鲁国史记,编《春秋》。

  春秋六国。

  郑国郭城的东门外,站了一个人。他和大家走散了。郑国有个相面的看见他,就去跟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脑门长得像传说中的尧,颈子像尧的大臣皋陶,肩膀又像我们郑国的子产;可腰以下比大禹至少短了三寸,好像一条丧家狗。”子贡到东门外,见到那个人,把郑人的话如实相告。那个人欣然笑道:“论长相,倒都不像。但是要说丧家狗,很对,很对!”

  那个人,就是孔子。子贡的老师。

  这年是公元前488年,孔子63岁。他正经历人生的低潮期,失意于鲁定公,第二次出国找工作——中学历史课本喜欢写,周游列国。他和弟子西行,到过卫、曹、宋、郑、陈,处处碰壁。古代学家常用孔子自谓“丧家狗”这件事,来说他空有抱负却不得志,无所遇;像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有写。北大有个李零,说这个故事很有深意,它回答了子贡的大问题:孔子是不是圣人?孔子的回答明确,我不是圣人,要说我像丧家狗,倒是很对。

  孔老师绝想不到,他死后会成为中国最有利用价值的人,既有量,又长程。孔老师成孔圣人的道路,很漫长。第一个是子贡,要树老师为圣人,老师不答应,未遂。子贡和其他同学宰我、有若,及后来的孟子、荀子,他们树孔子,目的单纯——世界这么乱,该有圣人了!李零说,战国和秦国,孔子是个普通人,名气虽大,却只是众多学者和批评家中的一个。他做梦都想不到,他会阔起来。

  孔老师阔起来,是在汉代。在政界,孔老师当上宣传部长,这一任就是两千年。汉武帝给他发了第一顶帽子“褒成宣尼公”,后来唐玄宗赐了顶更大的,“文宣王”。在学界,孔老师的儒家学派从此无敌主流。他被宋代的程朱理学奉若神明,是个小高潮。革命界也没有放过他。“百日维新”,孔老师被康有为推举成维新运动的祖师爷,推荐信一写写一本书,叫《孔子改制考》。“五·四”,孔家开了“帽子店”,人人喊打;但有学者说,其实被砸的是后人送他的帽子,孔老师幸还本来面目。最热闹在文革,帽子和脑袋一起摘,全国人民狂读《论语》,纠他的错来批。而今天,传统热裹挟着商业文化的体温,孔老师再度复出:他创造就业机会(要是连孔庙门口卖《论语》口袋本的摊贩也算上),开拓品牌价值(孔老师学院开到了欧洲、美洲、大洋洲),产生经济收益(再算上“于老师讲论语”节目前后的广告价码)如果按照以孔子之名创造的经济总价值来看,他怎么也该荣登“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孔子成了一个最有价值的符号。而《孔子》一书的作者何燕江认为,孔子是一个人,他最应该上的榜是“感动中国”。孔子,“感动中国”的这个人,是一个真实的人。心理学家朱建军说,一个真实的孔子实际上是更值得珍惜的。孔子有他作为人的弱点,更有他作为人的价值。心理分析师朱建军、考古、古文献学者和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孔子》一书作者和电影编剧之一的何燕江,为我们勾勒一个真实的孔子:智性、自由、生动。

  私生子:他从小没了爹,单亲妈妈拉扯大

  “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细想未必没有道理的一个事情是:孔子幼年的家庭环境,很可能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影响。”——朱建军

  关于孔老师的出生,坊间最风行的版本是:尼山之会,父母野合而生。先不论“野合说”是否可信,孔老师是个苦孩子。他出生时爸爸70岁,3年后没了,他由20多岁的单亲妈妈拉扯大。两个问题:一,他没有身份;二,他没有爹。

  古人说“三岁看到老”,与后来西方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精神分析已经证明,一个人幼年的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十分巨大。心理学家朱建军,据此作了一个有趣的“多米诺骨牌”推理:孔子幼年的家庭环境,必定对他的性格形成有影响,他的性格必定对他的思想有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必定对他所塑造的文化有影响你能想象孔老师的童年,可能影响了你的生活,或者说你的童年吗?

  孔老师从小没有身份,所以后来特别看重名分。他从小没爹,所以希望有一个父亲。儿童的常见心理反应是:幻想一个理想父亲。长大后呢?朱建军分析说,他将理想化父亲寄托在国君身上,将“家”的理想置于“国”之上。孔子以为,一个在家庭中孝敬父母的人,会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国君,而国君也关心着自己国家中所有的“孩子”。“国家”,就是像温馨家庭一样父慈子孝的理想国。孔老师过于理想。

  但是他童年的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朱建军说。孔子在单亲家庭长大,他从小就很有责任感,并且后来以“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另外,他对美好家庭的向往,后来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人的家庭观,也的确创造了许多的美好家庭。朱建军最后总结道,环境对人有影响,但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人是有内在动因的。好比一块肥皂是软的,会被石头压得变形;但是一粒种子哪怕被压在石头底下,也会生长,甚至顶开石头,开花结果。孔子就是一颗“种子”。

  理想家:他一辈子在为“周公梦”奋斗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个失败者,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执着。他是个堂吉诃德。可笑也可爱。”——李零

  孔老师的周公梦,史上最著名的妄梦之一。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春秋大梦”、“梦周公”,来说一件事的虚妄和不切实际。但在孔老师那里,周公梦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不仅相信,而且身体力行,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干。

  孔老师是个实干派的理想家。他做了两件事:自己做官和教学生去做官。孔老师做官,有他的改革路线图。李零分析说,他想要复兴西周(西周是他的理想国),要从挽救东周入手。他说自己不管在哪个国家工作,都是为了东周。孔子找工作,主要是鲁、齐、卫三国,因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但齐国,鲁国,卫国都让他失望。他是对牛弹琴,与虎谋皮,抽刀断水,向风车开战。

  但是孔老师不放弃,上层路线行不通,就曲线救国,走下层路线:教出君子来治国。他对春秋的“礼崩乐坏”不满意,“孔子觉得当时的贵族太不像话,徒有身份地位,却无道德学问。”李零说。所以孔老师教学生,当君子要“从娃娃抓起”。他教苦孩子,学费才十条干肉,但要让他们当古代那样的真君子,有道德、有学问、懂规矩,讲一套老礼儿。孔子的理想国是君子国。他坚信,有了君子,国也有救了。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李零以此作为《丧家狗》一书的书眉,是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去照见2400年前的另一个知识分子,其实是感动。

  君子:他的生活理想和精神理想

  “一个有修养的人最难得。无所谓别人怎么对他,环境怎么变,他心中有定力。他内心是自由的。”——何燕江

  孔老师有两个故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一则是孔老师和4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自己的志向。有三人分别表示想治理大国、治理小国、做礼乐小司仪。

  惟有曾点说,他想的是暮春时节,春暖花开,换上春装,约上年轻小伙五六个,十几岁的孩子六七个,到城南的沂水中洗澡,洗完澡,再到河边的舞霁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尽兴而归。老师感叹道,他最赞同曾点的想法。

  另一则是“孔老师蒙难记”,在陈断粮。大家七天粒米未进,光吃野菜,饿得都爬不起来。子路气得直跳脚,说君子也该这么饿肚子吗?老师答,君子固然会受穷,但不像小人耐不住穷,歇斯底里。还有一说,说孔老师面不改色,鼓瑟而歌。

  大家因此总结出两点:一,孔老师不光会上课,更会享受生活,他率性而为,是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二,孔老师不光会生活,在活不下去的窘境中,他率性不改,是个有风度的君子。也有一种逻辑提出反对:孔老师是个矛盾的人。他进而复礼不成,就退而生活去了,进退都有路。

  《孔子》一书的作者何燕江认为,这正好是孔子的生活理想和精神理想,两个层面并不矛盾。孔子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他本可以向内修为,自扫门前雪。但他最值得尊敬的,就是选择了那一条通往十字架的路。也因为他是一个君子,尽管“道阻且长”,他内心是快乐的、坚定的。

  孔老师一生处在巨大的“现实-理想”困境里:非身份君子但他要做道德君子,世道“非礼”但他要复礼。他古道热肠,一条道走到黑,有他强大的意义感和确定性。而我们也身处在一个天下纷乱、人心不古的世界,信什么不信什么,好像翻烙饼,永远在颠覆。为什么我们那么爱看“让你更自信的10个练习”,“让你瘦身美丽的5个秘诀”?即便给你50个tips原本就无人不晓,成败一举只看你做不做得到?这些管什么用?笃定。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保证,和小红本(结婚证书)是一个意思。尤其在这个翻脸比翻书快的年代,确定性是有特别价值的。

  但孔老师不是偶像派,是实力派。他有他的信仰,哪怕一路颠沛流离、讥讽谩骂、受困被害,他是为信仰而活的。这你学不来。但有一点,不管你是理想派还是现实派,人总要相信点什么,相信并能坚持不懈地力行,心无旁骛。这点非常可贵。“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人之为人的最可爱之处。

  “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究竟几个意思?

  王说:“这是我爸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既说我的妈(他老婆),也说我(他的女儿),我最讨厌听他引用孔夫子这句话了!这句话给了他理论指导,让他成为一个特别冷血的男人,我妈特别不幸福!所以我对孔子没有好感,你们叫孔子,我叫他孔老二!”

  “所谓误读”说:“女”在古代通“汝”。孔子这句话是对他的弟子们说,“女子”是指“你们这些人”。“小人”解为小孩。

  李零说:“女子”就是女人。贱视、忽视妇女,在过去算什么事?今天,有男女平等和女性主义,学者感到,孔子的话有损孔子形象,不惜曲为之变。何必?

  《丧家狗:我读<论语>》

  作者: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5 
  定价:48.60元

  据李零在北大讲《论语》的讲义整理而成。要看海聊神侃一锅炖的,您还是打开电视或看“别裁”。本书是一句一句在讲《论语》,讲本义,讲说话人是谁,讲他们说话的语境、故事的来龙去脉。最为可贵的一点:作者出身历史考古学,喜钻故纸堆,治学严谨,可讲的是人话,生动、诙谐,好读。

  《孔子》

  完整、翔实展示孔子一生和春秋时代的史诗性传记小说。

  作者:何燕江 
  中信出版社  2010-1 
  定价:39.00元

  作者参与了电影《孔子》的剧本创作。关于这本书,他说:“这本书更像一个沙盘,以孔子为主线,串起一幅春秋众生相。70%的内容来自史料记载。但首先,我不把孔子想成一个神,而把他想成一个正常的人,像你我这样的人。想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我再结合史实写。”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