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歌,本名常青,医学博士,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后赴美留学。现居北京,任职某制药公司。著作:《医事:关于医的隐情和智慧》(2006年)《协和医事》(2007年)。
供职于一家外资制药公司的常青,有着一副标准的“白领相”。采访拍照那天,她带来的几身衣服:剪裁得体的衬衫、黑色A字裙、无袖灰色高领衫,都是不会出错的百搭服。这样的她无异于每天穿梭于高档写字楼,每个月有一半时间做空中飞人的外企女白领们。
不过,当常青摇身变成讴歌,脱下制服,沉醉音乐,投身于医事讨论、史海钩沉的创作时,她迷恋于一种“自省、专注、慈悲”的气质,她用文字执著地表达了自己的医学理想:分数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去了解这个广阔、丰富的世界,重要的是心怀敬畏,敬重传承。日后面对医学时,才会更加自省和慈悲。就像曾经的协和,是眼前这个急躁、功利、物质的世界所稀缺、所需要追忆的。抛开医学领域的限制,那些面向民生的事业,又哪一个不需要理想主义呢?你的医学课本会告诉你如何对一个重度抑郁症患者开药,但是,卡夫卡给你看的,是这个抑郁病患比海还要深、比夜还要黑的内心深沉之处——医学的任何仪器都测不到的地方,他用文学的X光照给你看,心灵的创伤纤毫毕露。
协和的气质“自省、专注、慈悲”,其实并不能和今日人们艳羡的“成功、快乐、健全的人生”划上等号。有不少“以做学问视惟一的命根子”的老协和人,其实他们的生活未必如常人理解的圆满和幸福。不过,因为执著而残缺,因为真实而不完美,因为热爱精神劳作而忽略其他,反而更动人,更有力。这是一种类似“恋爱的犀牛”的偏执气质。
我不是被异化、被扭曲的白领
■ 心理月刊:你曾说过,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才能保证选择的梦想都是自己觉得比较舒服和充实的,这个价值观是什么?
讴歌:首先是内心比较平静,然后,你才有可能突破自己,去体验世界。每个人,说白了,都特别渺小,不值得一提。我愿意接触更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就像我对一切和艺术有关的都感兴趣,因为能够接触到俗常生活里想不出、理解不了的那种表达,这在我叫生活的无限可能性。你了解得越开阔,对自己渺小的判断,就不会过分地自以为是。
■ 这份平静感,与你从事市场营销的职业,好像有点冲突。
我基本上能化解,不可能有一种生活完全让你满意,最后都是权衡妥协的结果。现在好多人都抱怨,白领的生活特别是被异化的,被扭曲的,但我觉得如果自己能够慢慢地、部分地去适应,脑子里装着自己的生活原则,不为所动,其实没有那么多烦恼。
我不会觉得坐班生活那么无聊,有时我甚至能体会到做市场自有它艺术的那一面。看看北京城,每个白领下班回家都很累,但如果你能很快地调整自己,去投入地做感兴趣,或者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长期以往地坚持,那你还能拼成一个完整的自己,获得精神上的底气。去年在写《协和医事》,面对过去那些比较伟大的人和事,他们带给我的内心体验,不是简单地逛逛商场,游个泳,加份薪,就能得到的。阿城说:每做一件事时,都要警惕不要被它“异化”,这是内省。
■ 创作让你表达出内心想要表达的,可是看上去,这份表达对于你而言不是必须的。
但绝对是锦上添花。现在有一些业余作家,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后写作,他们就是喜欢“生活在边缘”。就是这种边缘,给人一种特别锐利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不是完全被上班生活所充斥,所控制。这一点挺好,站在哪一边其实都是边缘,你就不会被某一种价值观,或者某一个圈子里面的风格完全同化。
■ 你给人两种感觉,一方面有探索、反叛的理想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很职业化,按部就班地工作,怎样去平衡做到的?
探索、反叛的理想主义,从高二读尼采、来北京上学喜欢上摇滚开始,到现在只是相对温和点。职业化、按部就班地工作,是从28岁开始的,它让我为稻粱谋,并接近俗常生活。很多人觉得这两个很矛盾,我不这么以为。我记得看三毛姐姐问:你这一辈子颠沛流离在外面漂来漂去有什么意思?三毛回答:我过一天顶你过一年。一个人生命的长度,也许天定,密度则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无论以什么方式,对现状抱怨肯定是最无聊的,就像看病抱怨一样,有时间不如去做一些能改变你现状的事情。好像是鲁迅说,你看一本书时,如果第一眼感觉不好,不要太相信自己的判断,放下几天再拿起,也许那时候发现另有天地。很多人往往开始就以过去的自我经验进行判断、否定,用的是自己既往经历形成的标准,但是如果想体验到不同人的观点或者生活方式,就要打破自己狭隘的一面和早下判断的坏习惯,有宽容和耐心去挖掘更深。
我只是一个建设性的提供者
■ 曾经你抱着“像个菩萨似的去拯救众生”的理想投身医学,什么让你最终改变了?
我毕竟是普通人,有比较庸俗的一面。一方面,来自家庭经济方面的压力,我必须保证父母有较好的晚年生活。另外,在医学院8年成长中,我也意识到,从前我向往的老协和气质和境界,经过洗刷和冲击后,已经被稀释。客观说,只有在保证一定物质水平的前提下,医生这个职业群体才能体现出高尚的品质。如果我生活在林巧稚当年的协和氛围中,我可能会坚持。现代人很容易在一些困难面前就妥协了。
■ 你现在的收入会是做医生的几倍?
当初博士毕业第一年,我去美国的工资已经是当医生同学的8、9倍了,现在也是他们的几倍。不是我收入高,而是他们的收入低。
■ 说到我们就医现状,每个人肯定有一大堆的牢骚。那么你的立场是什么,以什么和我们每个普通人来发生对接?
我就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出发点,甭管是病人、老百姓、甚至医生所抱怨的,都不是百分之百的真相。我只是想说出真相——从比较人性化、建设性的角度。
我的立场,相对比较客观,我不当医生,又学过医。比如说一个医生跟病人吵架,医生认为病人不对,其实病人心里非常脆弱,无助,医生注意一下表达方式,问题也就平息了。从病人呢,普遍认为进了医院就要花钱,看病贵,那是不是说明医院只知道挣钱?
我提倡一种医学上的本质科普,不光是告诉你高血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怎么防治,而是对于医学的基本认识。医学本身有不确定性,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学科,不是手到病除,也有无力之处,甚至有时会犯错误。除此外,它离不开生存环境,如医疗体系。
■ 在看病这个庞大复杂体系中,仅仅是各司其职,把各自位置说清楚就可以了吗?
不是的。人一辈子需要对付几件事情,跟医院打交道肯定包含其中,但是我们对此关注,远不像对待房子、工作、家庭那么重要。你打交道的医生是什么样的,相互间该怎样沟通,你如何才能争取让他能给你更多,更正确的照顾,这都是有建设性的。
还有每个人自己的疾病观,疾病袭来,你是什么心态面对和化解,这是一个人的战争。对生死的思考,在中国文化中比较少。并不是说坚持到最后跟疾病斗争的那些人,才值得我们歌颂,也有一些人,坦然面对死亡,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我只是从一个人性的角度,一个有建设性的信息提供者和组织者,告诉你真相,而不是被抱怨所蒙蔽。
■ 你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满意吗?怎样理解“更好地生活”?
挺满意的。北京是我最喜欢的城市,这里的文化生活很丰富,有不少有趣的人,古朴的地方,很多演出,展览,好的书,我时常会从中挑一些来调剂自己的生活。
我想更好地生活,就是保持内心的自由和从容,去体验这个广阔、丰富的世界,获得精神上的饱满,去做一些拯救了自己也陶冶了别人的事。要对自己的状态满意,营造心境,非常重要。然后,去挖掘一两件和艺术、自然有关的事情,成为癖好。就像我从前喜欢收集唱片,最近喜欢徒步。
■ 只是人的满意度经常处于变化中。
这个就是欲望了。表面上是让自己满意,背后是个人的欲望,就看自己能否有控制感。一个生活在今日世界的女人,活得有自省的控制感,才不会迷失。我已经认识到欲海无边,不可能所有东西你都能拥有。但是每个人对一件事情的体会深度,带给你乐趣体验的多寡,这是自己所能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