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转型无时不在。这是由每个人毕生发展的动力决定的。
从学校迈入社会,仅仅是第一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布里奇斯将此视作“摆脱依赖获得独立”的开始,这个阶段从22岁持续到35岁,是成人的学徒期。最初,是从经济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然后是在工作岗位上建立自信、承担责任。最具挑战性的转型时刻,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的改行或升职。“成年时期正是以膨胀和收缩、改变和稳定这样一个节奏来展现生命自身的发展的。”威廉·布里奇斯说。
人人都将遇到转型问题。如果你拒绝改变,那被动发生的转型也迟早会到来——人,怎么能够对一个所有因素都处于变动、甚至是急速变动的世界,保持偏执的不动呢?仅只是年龄和体力,都可能击败你。我们在这个话题里要谈的,是对生活充满了主动意识的人。选择谈论他们,是被他们肯为自己生活承担的勇气所吸引。但事实上,无论被动与主动,转型都不可能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了解这一点,也许能帮助很多主动转型的人,在即将完成转型的前一刻不被深深的自我怀疑的痛苦打回原地。我们祝福他们——顺利。
不,我不能退缩
时间正好一年。
夏昕萌生去意,决定退回她熟悉的领域,做个传媒人。那是她游刃有余的战场,也是推至她攀上今日位置的源头。
当她在一本以职业经理人为对象的杂志做资深记者时,曾经对笔下描摹的商业争战充满了解的热忱。那些经由优秀经理侃侃而谈的思索,总是引发她渴望亲身实践的冲动。她,不再想做一个只是写写文章的旁观者了。
转型来得突然又顺理成章。她受同事邀请,成为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利用采访积累的资源以及写作练就的思辨力,配合总经理一起为大客户做广告代理。那是两年前的事情,她做得非常出色。
一年前,公司分家,总经理另立山头,成了竞争对手。夏昕临危受命。这一年,她带领团队顶住分裂带来的震荡,完成了任务。“但是我想离开。我跟原来的总经理擅长的不一样,我的长项是执行、辅助。作为一个‘大头儿’,没有开拓的素质,我觉得对不起下面的员工,是耽误他们。”夏昕说。
谁没有这样的心态呢?当我们要告别原来的依赖独立承担责任时,在转型路上随时跑出来的,就是这种不安——充满自我怀疑和否定。事实上,除了独立承担责任,更会感受到人际关系的变化——周围人的期待、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孤独感和勇气,都需要有心理承压力,甚至比能力更重要——没有谁,天然具备一切能力。
夏昕在递辞呈的前一刻,感到自己强烈的挣扎。她向心理专家求助。求助让她看到,自己的退缩源于对新一年到来的恐惧——完成了过渡,她必须要带进新的资源,这才是真的开始、真的挑战。她为自己找了一个强有力的借口:我不擅长开拓。她要放弃的出发点看着也很高尚:我不能耽误跟随我的员工。那个潜台词却是:我害怕自己不行。
“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自己擅不擅长?不想一再重复自己,这不正是过去之所以会走到今天的选择吗?”当夏昕在心里反复问自己这两个问题时,她决定再试一年:“我要看看这个转型到底会带给自己什么。到那个时候,如果真不行,退回去也不遗憾。”
专事研究转变的威廉·布里奇斯指出,转型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当我们离开熟悉的定位,熟悉的舒适感时,我们会忍不住频频回顾,而回顾让我们背着过去的行囊上路,它有时会影响我们前进的决心。”
我开始变得专注
舒澜在心理上完成转型,达成认同,前后共用了4年多时间。因为家庭企业发展的需要,她用借调的方式,离开国家单位,成为一名医药公司的负责人。以前,是别人求她,现在变成她求别人。面对这个转型,她“一直给自己心理暗示,眼下做的只是玩票”。
内心的失落感,加重了前后生活的反差,她持续挣扎,以至于把所有工作回报的快乐都削弱了。大半年前,由于原单位人事改革,舒澜必须作出回去还是彻底切断联系拿出档案的选择,这时,她才真正抛弃自己在玩票的心理。从转型中,她看到自己深层的人性:既想要国家公务员的体面和安全,又想拥有自己做事、做主的充实和奋斗感。
心理断乳了,舒澜感了到自己的实力。由于专注,很多事情的乐趣和机会都开始进入她的视野,这又给了她动力。她的判断、感受力都丰富起来,能量也充盈了。舒澜现在才注意到,自己真的很适合做商人:因为她知道,一个被求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心态。
转型会使人对自我产生不同的感受。“青春热线”的创办人陆晓娅说:“转型中最大的困境就是不知道这是一个过程,也给自我成长带来一个机会。”在每一次转型中,我们无一例外都会经历3个阶段:结束;一段时间的迷茫和痛苦;新的开始。我们想要成功转型,就必须尽快认识到自己在脱离舒适区时的种种心理。对新角色越是接受,做得越自然。接受得越早,做得越好。
首都经贸大学心理学教授杨眉指出,被动转型者,最要注意的心理困扰就是焦虑和自卑。“焦虑是针对无法预期的现实生活状况,害怕在新行业中能否胜任以及能否被别人接纳。自卑则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资源在新行业中重新立足,这种自卑往往会转化为投射——即把自己的不自信转化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变得敏感和多疑。”
而主动转型者,则要注意有主见而不盲从。“因为你要的转型主要解决的不再是生活问题,而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如果这次转型还不能够满足自己内在的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感的需要,那么他/她错失的将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晚年时的满足和幸福感。”
了解转型中的规律和方法
■ 身处转变时期的几条规律——
1.你会发现自己在以新的方式从事原来的活动。
2.每一次转变都始于一次结束。
3.尽管了解自身处理结束的方式对你会有帮助,因为你生活的好坏有赖于此,但在某种程度上,你总会固执己见,拒绝去看真相。
4.首先有结束,然后才有开始,在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空虚荒芜的时段。
■ 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有助你缩短转型的过渡期——
1.心理上要接受过渡期。
2.一个安静的地方,定期给自己时间独处。
3.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你在过渡期的经历和感受。
4.利用这个机会暂时休息一下,写一部自传。
5.抓住这个机会,找出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6.想像一下,如果有些事情今天就可以结束,那么在你生命中,你最想让它永远消失的是什么?
7.花几天时间,构想—个适合你自己的转变旅程。
——摘自威廉·布里奇斯的《转变》
提升我们的转型能力
转型就是当两边能力不一致时,最快时间一致化。能力的提升取决于3个环节的变化:认知、动力、行为。
认知:1.善于找到目标和方向来指挥自己;
2.有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搞清楚外界的很多矛盾信息;
3.找出一条主线和立场。
动力:包含心力和体力。如果原有兴趣点和现在不一致,反差较大时,就需要更高的指挥能力,对着一个方向调试自己适应环境。力量究竟在哪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有机会,有力量的;反之,不知道想要什么,风险就很大,发不出力。
行为:1.已掌握的知识和未来需要知识之间差距是不是很大?你能否靠时间去弥补?
2.你所喜欢,所要做的事与你的能力方向和需要是否一致?
3.有没有练习的机会?
具备这些基础后,还要有指挥自己的能力,会为一个方向、目标改变自己,扬长避短。转型主要看基础能力是否合拍,指挥能力是否优秀。同时,保持持续成长,还要有再循环的能力,时常保养自己,修复受伤的内心,能够反思,积蓄能量。
——白玲(北京百中智人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
见证: 运动员必须面对转型。他们无可选择。我们将镜头对准邓亚萍、田亮、姜培琳,看一看他们是如何完成这华丽转身的。
编辑:师欣 采访/文:于小璇 周欣 馥卿 摄影:王建新 周欣 场地:有王景阁
邓亚萍 勇于认错和认输
邓亚萍,生于1973年,共夺得4枚奥运会冠军奖牌。退役后,先后获得清华大学英语专业和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并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奥运村部副部长。
■ 出场
眼前的邓亚萍,小风衣,甩腿裤,高跟鞋,一身豹纹质感的棕色系搭配,挑染的金发与之呼应。超有镜头感的她变换着各种姿势与表情,消除了摄影师最初的印象——给运动员拍照会比较费力。从昔日叱咤风云的乒乓女皇,成为剑桥博士,目前就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完成了从运动员到官员的“华丽”转身。言谈举止间,官派十足,语速慢而有力,犹如谆谆讲理,人生的道理。
■ 认错
1988年,邓亚萍被借调到国家队参加亚洲杯比赛,这对一直无缘国家队的她来说是一个重要机会。然而至今给她留有深刻印象的不是夺冠,而是对于一个球的处理。对手在第一局中打了关键的擦边球,裁判没看到,她也就含糊了。
当时我15岁,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特想证明自己。因为之前我的人生非常坎坷,没有人认可,没有人给你机会。所以我特理解有些人,为了成功可能会丧失一些道德的做法。如果有良知,就不会再做这样事情,该什么就什么。人都不愿意面对错误,敢于承认,这需要勇气,而勇气背后,其实是自信。从那儿以后,我意识到冠军要赢得心服口服,光明磊落。
其实从小打球,本身自信心挺强,经受一次次打击,还是没有怀疑自己。但是由于成长中一直被压抑,所以当我进入国家队后,每次打完比赛队里做总结时,我的声音都是颤抖的,哆哆嗦嗦念完,根本无法控制自己。这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压抑时间太久了。由此我可以想象一些误入歧途的青少年,其实本质并不坏,只是成长环境长期对他造成心理压抑,稍微脆弱一点的孩子就会崩溃。
■ 虚荣
1999年6月,我和上海模特公司签约1年,公司很重视。那时一个月赚2、3万元,很舒服,但永远是一个人,好不容易请几个上海女孩到家里做客,做了一大桌菜,所有人都不冷不淡的。
转年,我果断来到北京,半年时间就红了。女人的虚荣心全部上来了:享受、奢侈、瞧不起人、自认老大、如鱼得水、飘忽不定。同学大都做着普通工作,当老师、教练,而我每天都昂头走路,到哪儿对任何人不屑一顾,很多人说我傲,不合群。假如依着性子飘飘地走,到不了今天,就悄无声息了。所谓时尚圈,很多重要掌权人都是正统出身,当你走得越高,接触人的层次会不同,光是自以为是、内壳是空的,人家不会看重你。
成功不靠走台多好,所有人都一样,首先要有智慧去判断,懂得选择,懂得说不;要有道德底线,因为这个职业有太多不靠谱的人;还要善良,善待每一位工作伙伴,才能带来今后更好的合作。
■ 未来
坚持读书的过程挺艰难。本来就有人说我傲,突然间谁都找不到,大家更觉得你是时尚圈的怪物。公司坚决反对,那时候我很火,全世界飞着去赚钱,常常面临这样的选择:今天是赚10万(不只这个数目),还是在学校上完(现在看似没用的)3节课?60%我选择上课。当时就想,坚持把这些课上完,未来不止这些。
读书3年,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达到了决定读书的目标。在学校,看到同学们为了理想,租用地下室刻苦学习,这是真实,是未来。反过来再看我的环境就很恐慌,模特们叼着烟,聊着昨天的KTV,再说今晚去哪儿吃水煮鱼,真的看不到未来。这种角色转换,环境变化,让我看得更清楚。我即将去法国学习珠宝设计,现在所有的生活都要放弃,当然不舍,怎么战胜?不想呗,毅然决然。只告诉自己,那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