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以自己的方式找到自己

  “爱自己,就是要听见自己的心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去成全自己。”

  顾明 46岁,某跨国公司高管

  我在家里是老小,加上从小乖巧,所以自然而然成了父母的最宠。父母给予我的爱是包容,理解,全心全意但不占有的。不占有是说他们很尊重我的选择,从来不把我当作他们的个人所有。我大学毕业时我选择了从上海去北京,好像都没有特别去问我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从来都支持我对自己的事所作的决定。

  我成长过程可谓一帆风顺。生在还比较富裕的家庭,在温饱还是问题的时代经常进高级餐厅;在佩带校徽很时髦的年代进名牌大学;在铁饭碗还很硬的时候进政府机关;在女孩还不敢装扮自己的时候就敢花枝招展;在出国热的时候去了美国;在回国热潮中去了香港又回到上海;在时尚媒体刚起步的时候进大牌时尚杂志;在市场一路高歌的时候业绩辉煌;嫁了爱我的我爱的老公。我没有想过是否需要爱自己,因为我一直处在爱的环境里。

  我从小就很自我,觉得自己什么都是最好。等到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多之后,才知道不是这样的。有时,自信心会受影响。比如说我曾经觉得自己穿什么都好看,可是后来去商店的时候,店员从头到尾打量我,而后说“没你这样的尺寸”。

  哇,那种打击太大了!这时候就要去理解真正的自己,给自己空间,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欣赏自己的长处,这才慢慢进入关爱自己的阶段。因为只有接受真实的自己,才是真正爱自己——整天把自己想成虚幻的状态,根本就是不能接受自己,还有爱可言吗?

  曾经的那种自我,也会对人际关系有影响。自我的人往往只看见虚幻世界里的自己——自己觉得自己特好,以为别人也一定觉得我特好,就会产生虚幻和真实间的隔阂。我以前太自我了,所以现在使劲想活得真实——就是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也坦然去接受别人对你的看法。

  当然就“人际关系”而言,我觉得应该顺其自然。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自然就有自己的人际圈。没有必要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也不需要强求自己去喜欢所有人。尊重自己的感觉,也是爱自己的重要方式。

  爱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听见自己的心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去成全自己。我们经常更愿意,更有意识地去成全别人——也就是说接受社会的规则、社会定义的好坏——其实未必是因为这样对,是因为我们被告知这样才对。

  心声是惟有自己可以听见的,可很多人也许会选择听不见——因为外面的声音太大,慢慢地心声就变得越来越小。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听见了,其实那还是社会的声音!分辨心声和外界的声音,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

  “爱自己,就是相信自己,所以不要着急。”

  郝蕾 30岁,演员

  很多人觉得我运气不好,出道多年,好片不少,却始终没有大红大紫。其实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红了才算精彩。当然,我要说我完全不想红,那太假了。我只是觉得,如果红了,选择的机会多了,就可以少拍或不拍那种折磨自己的戏。

  我所说的折磨自己也许因为我的性格吧。我是东北女孩,喜欢直来直去,拍戏也是这样,内心深处很难迎合别人——如果我觉得不对的东西,我一定会坚持反对。所以演戏的这些年我跟导演吵过架,跟人起过冲突,也经常吃亏。总是在自我否定和自我安慰中挣扎,然后逐渐地了解自己,慢慢想清楚一些事情。

  以前我总是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随着时间和经历的增长,慢慢总结自己,才发现原来我心里真真正正想要的东西其实不多,我要的是我的作品在多年之后还能被拿出来回味,我要的不是一个烟花——非常绚烂,但一瞬间就没了。

  想清楚了这点,也就有了方向,于是去年我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经营自己和老公的经纪事务。和以前相比,自由度高了很多,但要做的事情也就更多了,既要当好老板又要当好演员和妻子,每一样都很艰巨,但我想我能做好。

  很多身边的朋友都劝过我,让我不要再拍电视剧了,因为大多数电影导演都不太喜欢找电视剧演员演电影。但是我觉得无所谓,我相信自己的能力,到哪儿都可以,与其拍一部剧本不好的电影,还不如拍好的电视剧。我很喜欢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鸟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的羽毛太绚丽了。”

  可能我的人生,也是这样,有很多东西可能是不被大家理解的,但是没关系,只要我自己明白我在做什么。爱自己就是相信自己,所以不要着急。路程毕竟是遥远而又艰难的,我的事业虽然发展得比较缓慢,但每一步都是扎实的,而且从来没有退步过。

  “爱自己,就是坚持自我,保持清醒和自省,不被外界的干扰影响自己的内心。”

  杜淳 28岁,演员

  因为父亲是演员,十五六岁时我有了要当演员的想法。但最初父亲并不看好我,他对我的评价是:“内向,不适合进演艺圈。”我并不认同他的说法。我相信,每个人看别人的角度和方式都不一样,别人只能看到我的某些方面,而我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我相信,“内向”的人一样能做个好演员。即使第一年考北影以失败告终,我也没有放弃过。我剃了光头以明志,专心学习,第二年终于顺利考上了。

  拍第一部戏《汉武大帝》,父亲看完对我的评价是“聪明,悟性高”。我终于跨越过父亲对我最初的认定。

  演戏让我可以尝试不同的人生,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我更了解自己。通过理解和演绎这些角色,我发掘自己某些隐匿的特质、能量,这是表演带给我的惊喜。比如《敌营18年》里的“江波”,内心可供挖掘的东西很多,而且和我本身的性格又截然不同,让我看到自己的潜意识里隐匿着的爆发力。我演得异常过瘾。但是看过我拍戏的人都很奇怪,我在镜头前演得再激动再崩溃,导演一喊停,一离开镜头,我就立马还原成现实里的我。这转换发生得自然而然。入戏太深、人戏不分的状态,在我是完全不可能的。我认为一个好演员需要理性和克制,我并不认为角色是演员的内心投射,表演是演员的二度创作,而非一个混沌不清、卷入个人情绪的局面,适当的抽离和清醒是必要的——我是我,角色是角色,我只是用我的内心来填充角色的内心,使之丰满有感染力。我觉得爱自己,就是坚持自我,保持清醒和自省,不被外界的干扰影响自己的内心。

  我相信对演员而言,自省很重要,一个内心目标明确的人对自己会有一个比较清醒的体察。我还是那个内向的我,不会过多在意别人的评论,我相信在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时光最终会赠予丰厚的礼物。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