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娜能感觉自己血液的热度,它们全涌上了头,眼泪是滚烫的,鼻孔也似乎在喷火。但她还是能感觉到来自客厅另一头的阿超的寒气,他冷冷的眼神里全是冰碴。怒火终于喷涌而出,她声嘶力竭喊出:“你滚,我们不过了!”把房门重重地摔上,扑倒在床上痛哭起来。
“每次发完脾气我都很难过,觉得对不起他,也为自己像泼妇一样失去理智而难过。而且等我气消之后一想,那点事情哪至于让我那么生气啊!”娜娜后悔,阿超也很内疚:“她说我的眼神就像对待敌人、生死仇人一样,让她非常伤心。其实那次我是受了老板的气,回来她又说我,我才会说出那些让她伤心的话。”
比起和解后仍然甜蜜的小两口,海燕为自己的冲动付出的代价更大。她和固执的婆婆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有了分歧,为了不发生争执她忍了下来,可是第二天的会开得头昏脑胀,上司又不肯接受她的建议,坚持一个她认为错误的决定时,她忍不住爆发了……看着上司的又黑又长的脸,她知道自己这回完蛋了。
失控的愤怒
娜娜和海燕的愤怒,只是社会情绪浪潮的两朵小浪花。打开报纸、网站,处处充斥着暴力的社会新闻。不仅夫妻间会彼此含怒,员工会对老板愤愤不平,孩子会顶撞父母,父母也会对孩子大发脾气,航班被取消时的机场候机厅的状态……愤怒就像流行病一样蔓延。
一个理性的人陷入愤怒当中时,会变得毫不宽容,甚至不可理喻。其实不仅是愤怒,人们被某种情绪俘虏之后,思维中都几乎没有理智的空间。加拿大心理学家佩吉·麦科尔把负面情绪视作“毒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每当生活出了状况、负面情绪油然而生时,我就立刻回到了烦恼多多的少年时期经历过的那种身心交瘁、绝望的感觉。”
谁都不想要“坏情绪”
我们都不喜欢负面情绪,愤怒更是名声很坏。而人们常常把愤怒情绪等同于愤怒的行为,与暴力联系在一起,虽然这二者是两回事。美国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在《愤怒,爱的另一面》中说到:“一直以来,人们受到的教导就是:愤怒是罪,承认自己愤怒,就等于承认自己犯罪。”
事实上,更多的愤怒没有被表达出来。面对老板,你敢表达愤怒吗?“当然不。”某机关非正式员工杨珏把这种熟悉的感觉形容为“把烟花攥在手心”——表面平静,内里焦烂。
社会永远赞赏自我控制——任由自己引人注目、不懂得把自己的愤怒和忧伤收起来是可耻的,所有不合时宜的情感表达都是心理脆弱的表现。
这个社会需要合作,职场守则第一条就是“不把情绪带到工作中”。“顺利完成工作的喜悦我压着,因为可能被误解为得意忘形;失败后的沮丧我压着,否则会被认为心理素质不高;愤怒我藏着,因为会被认为不宽容;恐惧更要隐藏,别人会说你不自信。只有焦虑不用掩藏——我是为工作而焦虑的,多高尚啊!”银行信贷经理马洪斌无奈地调侃。
“从小做个好学生,长大后做个好员工,结婚两年来,我也一直努力做个好太太、好儿媳。所有的角色都不允许我自由地表达情绪。”一向温柔的于宁说:“有一次,我因为工作不顺利而闷闷不乐,丈夫马上敏感地问我,是不是因为今天婆婆来了?我告诉他原因,但是他却说,最好高兴一点,否则婆婆会多想。”在一本职场小说中,作者黑暗的鲨鱼说:“家,是不输于职场的另一个社会。”所有的出路似乎都已被堵住。
情绪本不邪恶
“如果说爆发的愤怒影响人际关系,向内压抑的愤怒,旁人就不那么容易察觉了。”盖瑞·查普曼说:“内压的愤怒可能会演变成消极攻击,比如夫妻间的冷战;可能会转嫁,比如受老板的气回家训妻斥子,却不能消除愤怒;还可能不断回想,愤怒就向怨恨和苦毒发展,可能出现情感崩溃、抑郁、自杀;还有人在绝望情绪重压下爆发,用暴力手段实施报复。”
2009年震惊全国的“北京大兴灭门惨案”的主角李磊,在朋友眼中一向“温柔、沉默”,面对父母的唠叨、妻子的强势,他从没表示过反抗。积累多年的愤怒一朝爆发,李磊亲手结束了父母、妻子、妹妹及两个儿子的生命。在极端情况下,情绪居然会把人变成杀手!因为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美国法律界专门有一项罪名叫“激情杀人”,是指出于一时情绪失控,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行为。
情绪是朋友还是敌人?它使我们易怒、焦虑、郁郁寡欢,甚至让人丧失人性,简直是我们的大敌!但是,情绪本不邪恶。我们的情绪反应其实是与生俱来的一笔财富——它是自然给我们配备的自动评估体系,当我们感到危险时以最快速度对环境进行评估和反应,更好地生存下去。可是,当我们对环境评估出现错误时,情绪有时也会表现欠妥;如果我们误解了情绪信号,也会以不恰当的方式应对外部世界;如果我们对情绪本身感到恐惧,把情绪当作问题来镇压,就忽略了情绪本身传递的信号——那可能是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
我们越否认自己的情绪,它就越愚弄我们,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一些被压抑的情绪会以另一种情绪表现出来,以隐藏自己。这些针对情绪的自我防御机制让我们身心俱疲,而真实的情绪总会抓住我们不放,以各种形式重新出现,比如抑郁症和各种情绪诱发病。研究表明,成人所患疾病中,50%~80%源于精神创伤,70%以上胃肠疾患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心理性因素引起的头痛占头痛患者的80%~90%。
失去标记的社会,不确定的自我
今天的社会要求我们以完美的情绪面具示人,但是一面又不停地撩拨笼子里的困兽——电视、论坛、微博、Youtube……信息像弹片一样不断飞来,引发情绪千变万化,我们根本来不及妥善处理,导致积压在内心的情绪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强烈情绪的产生,与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矛盾的现实世界不无关系。
社会、经济、政治结构不再僵化,家庭单位与文化角色的宣言含糊笼统,就连传统的概念也不太明确。社会不再稳定,不再让人依赖。婚姻解体、家庭搬迁、工作变动等,把人们带离稳定的社群基础。当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野蛮时,人际关系也沾染了争斗的特质。个人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内心的孤独、空虚、焦虑、沮丧……“大起大落的情绪,冲动,愤怒,人际关系不佳,受损、扭曲的自我认同。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回应文化社会当中的紧张与冲突。某种程度而言,大多数人都有边缘人格的特质。”杰洛·柯雷斯曼和郝尔·史卓斯在《爱你、想你、恨你——走进边缘人格的世界》一书中这样描述我们所处的“边缘人格的社会”。
法国精神分析师塞尔日·提斯隆认为,在一个丧失了社会、文化、性别、专业等各种标记的时代,人们会执着于情绪,是因为人们试图通过情绪来确定真正的自我,来赋予现实意义。其中的逻辑类似:因为我有感觉,所以我存在;因为我感受到了,所以是真的。
倾听来自朋友的声音
我们面临的来自情绪的挑战,可能是生活在相对简单的旧时代的人们无法体会的。我们处理情绪的方式,都是小时候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那里学来的——这些方式往往倾向于两个有害的极端:发泄或者压抑——而他们没有学习过如何应对今天的社会。大多数人需要在成年后学习如何管理情绪。
央视名主持张越接受我们采访时曾这样说:“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状态都像30岁以前的我,所有矛头指向外部世界:我所有的不快不适,都是环境、他人造成的。我们不肯回到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而且非常拒绝这一点。”情绪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基本上,我们无法控制情绪,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调整我们处于情绪中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最关键的不是立刻改变我们在情绪方面的表现,而是逐步了解它背后的形成原因,它是否恰当,它究竟代表什么。“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说:“不了解自身真实感受的人必然沦为感觉的奴隶。情绪管理一定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这要求我们善待我们的情绪,即使它激烈、痛苦,也要温柔地倾听它的述说。
情绪,是我们生活的原动力。当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它也会成为帮助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社会驾驭自己生活的力量。
4种基本情绪
我们的情绪有千万种滋味,被具命名的也有数十种,然而在许多心理学家看来,只有4种才算得上基本情绪:恐惧、愤怒、悲伤、喜悦。因为,只有这4种情绪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迅速识别的、会导致生理反应的,并且这4种情绪同样存在于我们的兄弟——类人猿身上。
“爱”没被列入基本情绪当中,因为它不能模仿,也无法从表情上读出。所以,“你爱我吗?”才会成为一个常常被问起的问题。
1、悲伤,让我们回归自我。
舞者刘益锋——悲伤,就是不开心到了极致的感觉,会让我想到一件美好的事情被破坏了,一件宝贵的东西丧失了。这种情绪必须有,也常常出现,但那只是暂时的。人的情绪总是要有低谷,才会有激情。
2、喜悦的别名是爱。
舞者宋婷婷——想到喜悦,我就会想到阳光、草地、泥土清新的味道,那是一种全然接受的状态,心是打开的,自然地享受着这个过程
3、愤怒,促使我们去改善不公。
舞者许一鸣——愤怒就像是阴天的感觉,压抑的,黑压压的我常常用变形的、扭曲的动作来呈现愤怒时内心纠结的状态。爆发的愤怒,往往是失去理智的一种状态,身体动作是非常快速的,同时可能是坚毅、刚强、进取的一种状态。
4、恐惧,使我们保持清醒。
舞者马波——表演时,我想象自己在一座黑房子里,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身体是木然的,内在是对抗的,肌肉是紧张的,姿态是防御的。我也会呈现恐惧之后的悲伤、沮丧。情绪不是单一的。
本专题图片中,演绎基本情绪的舞者,都是来自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春雷系列”的编导。春雷系列是由一组风格迥异的作品组成的,每个作品都展示着该舞者独特的情绪感受、个性以及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态度。
阅读推荐:《灵魂之心:情绪的觉察》
作者:(美)祖卡夫/弗朗西斯 译者:阿光 华文出版社 2010-09 定价: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