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差异早在基因染色体中就埋下了种子。难道我们要遗憾少了一个Y,或少了一个X吗?这也于事无补。两性关系最终是和谐互补,而非对立竞争的。
洪炜
心理学教授,精神分析督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研究院副院长
■ 《心理月刊》:男人和女人的差异从何谈起?
洪炜:生物学上的不同是毫无疑问的。首先染色体基因就不同,男性染色体是XY,女性是XX。现在很多研究表明,女性绝对寿命比男性长,韧性也比较强,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有月经期,要生育,身体付出好像比男性多很多。这可能和染色体中的两个X有关。
两个X中,当一个有缺陷时,另外一个可以补充、修正,抑制缺陷的发生。最典型的例子是色盲,假如女性那里有色盲基因,它可以隐藏起来,不发生问题,但这个基因遗传给儿子的时候,X里面有问题,但Y补偿不了,儿子就会是色盲。由此说来,男性可能缺陷多一些,包括情绪控制方面,男性更冲动,柔韧性也比较差,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冲动有关……
■ 这么说来,父母生育之前要更仔细地想想?
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还是遵循自然规律好一点。关于男性和女性,世界上可能有一个看不见的自然规律,我们人类不应该随意破坏自然。虽然女性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但在其他方面,男性也有自己的优势。男性多了一个Y染色体,生男生女是由男性,由精子所携带的染色体决定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男性在生殖中、在社会上,变成一种显性的控制,男权社会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历史发展史上,男权社会是某种生产方式的阶段性现象,比如需要靠体力的时候,男性的体力一定比女性优越,所以男性冲在前面,这与激素、睾酮素有关。在顺应自然界的时候,男性肌肉发达,力气大,参加战争、狩猎,男性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这也带来了社会分工,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更多地需要照顾家庭,养育孩子。
■ 女人就更有依赖心理?
分两方面来讲,女孩子从小受的教育,可能希望自己去依赖别人。从男性角度来讲,我能够提供这种依赖,我就有价值感。另外,与文化也有关。在东方文化特别明显的国家,比如日本、韩国,传统女性基本上在家里,不上班,相夫教子,由此来体现她的价值。
一般而言,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独立性就强一点。她有自己的工作,通过社会工作体现价值,传统家庭观念少一些,不需要依赖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女性可能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巾帼不让须眉”……
从社会层面看,女性强一点,多做事情,是好事,不是坏事。我们看到很多有能力的女性,甚至担当比男性更强硬一些的角色,在某些方面还很有优势。生为男人或女人,我们有不同,但我们在某些方面可以取长补短,在另外一些方面又可以竞争。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差别看成敌对的关系。既然有男性女性,就一定有存在的道理。男人女人互相需要,和谐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