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幸福-反思幸福

  “您知道您当地居住环境的植物和动物物种的名称吗?”“对于您来说参加社区节日庆典和聚会有多重要?”“您知道您所在地区行政长官的名字吗?”……这些和幸福怎么会扯上干系?来自不丹研究院神秘的幸福感问卷,帮助我们审视难以获得的幸福。

  幸福体检表

  这是一个大谈幸福的年代。从最幸福的国度、城市评选,到中国幸福指数,幸福白皮书,关于幸福的各类调查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何谓幸福?拿什么来衡量幸福,有哪些纬度和指标?这些调查并没厘清这个最基本的问题。

  直至我们把目光投到不丹,那个尚有2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国家,却率先提出用国民幸福总值GNH代替国民生产总值(GDP),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目标。

  我们心怀期待将GNH问卷首次引入中国。《心理月刊》的同事不辞辛苦地将它译成中文,煌煌220题,在《心理月刊》的117位读者中进行了此次调查。调查对象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四个城市,25~40岁之间,在职白领,男女比例为37。

  这是一份不同以往奇特的调查问卷,以至我们试图分析时无从下手。“您经常听什么类型的歌曲?”“过去12个月里,您家主要制造了什么类型的垃圾?”这怎么去和幸福扯上干系?直至我们坐下来花1个多小时答完问卷,被那些细致入微的问题打动。

  GNH不是要给你什么惊人的结论,而是帮助我们反思幸福,检点对幸福的偏见和盲点。

反思幸福-1-GNH九大领域

反思幸福-调查结果-1

  幸福的一群

  先来看看我们读者群体的整体幸福指数。1到10的范围内,受访者描述自己的幸福程度是:认为“不是很幸福”,打1分的有3人,认为“非常幸福”打10分的有10人,打8分的人最多,有33人,约占全体的1/4。认为比较幸福和很幸福的人占了大多数,有81%的人打分在6分以上。单从调查结果上来看,我们的读者似乎是一群总体幸福感较强的群体。

  家庭依然是幸福的港湾

  什么是幸福?幸福感从何而来?毕淑敏答:幸福就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不同人能从不同事物中汲取快乐和意义。问卷里关于“幸福的主导因素”是道开放题,答案五彩缤纷:“家人健康、心态安详”,“不是太贫穷,不是太富裕”,“有所坚守、有所追求”,“私房小菜,有宠物,出行方便”……

反思幸福-调查结果-4

  另一题关于价值观重要性的打分题可能更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家庭生活、精神信仰、友情、财政安全、事业成功、责任、自由等14个选项中,93人认为“家庭生活”非常重要,其次为“自由”和“责任”,分别为83和81人。而精神信仰的得分最低,只有12人认为其非常重要。

  毕淑敏认为这符合《心理月刊》读者群体的特征:30岁左右的白领女性,面临组建家庭、磨合成长、养育孩子等重要人生课题,家庭生活质量极大程度决定整个人的幸福感。而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对信仰的重视程度自然较低。

  家庭生活是我们读者群体幸福殿堂最粗的顶梁柱,那它的坚固程度如何呢?在“您对下列生活因素满意程度如何”一题中,列了健康、钱财、工作职务、家庭成员关系4个选项,“家庭成员关系”选项的得分是最高的,5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非常满意”,38%选择“比较满意”,占了绝大多数。

  与财富无关

  经济基础是大众普遍认同的幸福大厦里另一块重要基石。根据我们的调查,在财务问题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受是主流:69%的受访对象认为其经济状况“不穷也不富”,70%认为在其社区内,“自己家庭的收入标准和大部分家庭一样水平”,62%的人选择对钱财/民生的安全“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对于将来,有56%的人认为接下来两年里,自己家庭的财政状况将“越来越好”,只有3个人选择“越来越差”,乐观情绪占主体。但仍然有24人选择“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占了总比的20%。毕淑敏认为,这种对未来财务安全的不确定感正是当今社会很多人焦虑的源泉。

反思幸福-调查结果-3

  事实上,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幸福调查中发现,幸福与财富的关联性非常低。在影响个人幸福的所有变数当中,收入占的比重不超过2%。唯一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地区,那里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美国的调查显示,从1940年到1998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翻了近4倍,然而感觉到幸福的人口比率平均都维持在30%上下。

  压力不小,安全不足

  压力指标是衡量阻碍幸福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调查,过去12个月里,有24%的人感到“非常有压力”,69%的人感到“有点压力”,只有7%的人认为“一点也没压力”。在过去30天里,精神状况不良(包括压力、沮丧及情绪问题)的天数在“0-10天”的有96人,“11-20天”的有22人,20天以上的有2人。也就是说,有20%的调查对象在过去30天中,有1/3以上的时间处在不良精神状态中。

  对于大多数被调查者来说,压力的来源主要是工作、职场,以及健康、情感、子女教育等问题的困扰。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汪冰博士认为:“焦虑当然是属于不幸福的元素,而焦虑是因为没有安全感。”

反思幸福-调查结果-5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基本的生理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将提升到对安全感的需求。而安全感除了财务安全,家庭成员、亲戚朋友提供的情感支持,还有重要的内容来自社区互助、社会治安、医疗保障等方面。不丹的GNH调查更是尤其看重这些内容,在不丹政府看来,国民幸福个人或家庭的事,而是政府职责。在不丹医疗和教育免费,GNH问卷更涉及大量对医疗、教育、政府治理、社区活动、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满意度的调查。

反思幸福-调查结果-6

  而可惜的是,在调查中,这些问题的答复率非常低,比如“您对于自己受到的教育内容质量的满意程度如何?”,只有24人回答,“您对医疗、教育等机构的信任程度如何?”,只有22人作答。这给我们的分析带来了难度。

  跳答本身意味着问题。我们推测,一种可能是调查对象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与个人幸福无关,不愿意浪费时间。另一种可能,是不满意,又觉得难以改变,干脆弃权。在您如何形容您对当地社区的归属感一题中,选择“非常强烈”、“有点强烈”、“弱”、“不知道”的分别是4:9:33:1,70%的人对社区没什么归属感。

  2009年,《中国新闻周刊》在全国十大城市针对中等收入以上人士的调查中,近七成人士不认同自己是中产。这可能是和我们读者群体类似的一群,不敢生病、不敢要孩子、更不知道老了怎么办,银行里那点存款根本无法抵消对这些问题的忧虑,无法给我们真正的安全感。

  毕淑敏认为,大多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早已脱离了温饱的层面,然而我们的幸福观却还停留在“温饱型幸福”。安全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人们的幸福观难以向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等更高的层面提升,限制了我们的幸福品质。这时,我们反过来再看最初读者为自己幸福感的打分,就会有了多一份的思考。

  把握时间,掌控幸福

  我个人认为GNH里最体贴细致的一道题目是时间日记。受访者被要求记录下昨天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安排,包括每项活动的起始结束时间,和谁在一起,还有11个选项供选择来描述当时的心理感受。很难想象一项全国性的国民调查,如此关注普通人普通一天的琐碎生活。由于答案是千奇百怪的,这样开放式的问题在后期的统计处理上非常困难,一般的大型调查都不会使用这样复杂的问题。

反思幸福-调查结果-7

  出乎意料的,在我们的读者调查中,这么复杂的表格跳答的比例非常小。这是一本本流水账,早起洗漱,开车上班,和同事午饭,上网聊天等等,从中可以分析出人们在工作、娱乐、与家人相处等不同时间的心理状态,什么时间什么活动人们更接近幸福。限于分析工具和能力,我们很难给这100多份问卷做出科学的定量分析。

  但浏览问卷后我们发现,和印象中一致,上下班时间,人们普遍感觉是“疲劳的”,而一天工作后,无论是上网、和朋友晚餐、给孩子讲故事、健身、洗澡,这些娱乐或休闲活动,都会让人们觉得“很开心”或“享受的”。而不丹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在前一天参加社会文化活动、运动等休闲方式的调查对象,会比没有参加的有更高一层幸福感。

  众所周知,娱乐休闲活动就能有效缓解压力,生发积极正面情绪。调查显示,不丹人善于平衡和利用时间,同时休闲方式很多,从运动到不同的社会活动都有。同时仅有5%的调查对象面临严重的精神压力。

  而在我们的读者调查里,过去一年时间中,有37名调查对象从未参加任何社会和文化活动的,41人从不参加现代游戏或体育活动,基本都占到调查对象的1/3左右。与此同时,20%的调查对象“频繁”感觉到不断受到压力,如果再加上选择“经常”的被访者,感觉不断受到压力的比例提高到60%。

  《幸福多了40%》

  作者: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美]
  译者:闻萃
  出版: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9-05

  作者是从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权威专家,《幸福多了40%》是她近20年来用科学的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的结晶。根据研究,她创立了详细且易于实施的12项策略,这12项策略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幸福,带领我们全面理解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不幸福,什么能够使我们更接近自己预想的那种快乐生活。书中还对一些片面的、不科学的说法进行了澄清。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