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理想的人生缺乏激情和乐趣,难以逃脱平庸的结果。但是,若将生活过于理想化,其结果也会让我们面临失望、挫折,甚至令人消沉。怎样才能不过于理想化呢?
“如果不能美化我们的工作、伴侣和子女,那么,构成我们生活的各个要素都会毫无乐趣,而且可以随意互换。爱和激情也将不再!”
心理分析学家穆沙·那巴提(Moussa Nabati)如是说。他曾对“健康的理想化”和“病态的理想化”作出区分:我们喜欢给我们的爱人、朋友及关注对象赋予一些想象的优点,这很正常。健康的理想化会针对好几个人和好几个领域。如果其中之一让人失望了,我们会痛苦,会哀悼,但伤口也终将愈合。
穆沙·那巴提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把一件事过于理想化,用它来加强我们的自恋:没有了它,我们就无法生存,它必须证明我们的价值,弥补我们所有的缺点。如果它无法承担这个重任,自我认同就会土崩瓦解。”
病态的理想化往往出现在那些在童年时代缺乏抚爱的人身上。他们的理想,如参与政治、拥有完美的外表等,都旨在弥补他们过去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个愿望很难实现,因为它针对的对象其实是曾经犯错、而今并不在场的抚育者。
谁都有可能把理想定得过于远大,或选择了错误的理想。当失望折磨我们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种种期望。我们生活中最需要警惕的方面是工作、伴侣和孩子,因为这三者往往是我们所有的梦想所在。
理想的工作
用长远眼光看待工作,而不是去符合外界标准
■ 理想化的根源
工作从来都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我们期望工作能带来成长、发展,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清楚究竟哪种工作能带来这种快乐。每个时代都有最理想的职业:公务员、商人、明星......“不管什么时候,这些理想职业总是与金钱、权力以及曝光率联系在一起”,创立DH咨询室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咨询师海伦娜·维克雅莉(Hélène Vecchiali)如是说。
除了这些社会标准外,还有家庭传递给我们的价值标准。“在某些领域,存在着父子相传的现象,比如父亲是工程师,儿子也是。选择另一个职业,似乎就是在否定家人。即使我们以为自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但仔细想想可能就会发现:我们选择的是父母或祖辈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
■ 当理想化让我们痛苦时
不可避免地,我们接收着周围环境传来的各种理想。但维克雅莉提醒我们:“把眼下的工作理想化可能会掩盖其他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我们强迫自己热爱显然不适合我们的工作。或者,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避免面对令人失望的感情生活。
但弗洛伊德曾说过,只有好好地爱并且好好地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生活的平衡。”光有工作不足以让我们幸福。如果我们过于期待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必然会感到痛苦。
■ 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
绝对不要就此满足,重要的是要重新确定你的理想。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它能帮助你找到真正能让你满足的工作。你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也可以对自己的能力作一次分析:你是更擅长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更愿意拥有自由还是权力......“理想不是对当下生活的要求,而是可以毕生为之努力的方向。”
理想伴侣
把他/她当成你的同伴,而非神话人物
■ 理想化的根源
啊,爱情!激情!白马王子......如果说有一个领域,理想化体现得最为充分,那就是在爱情中。心理学家雅克·安德内·马拉内维克(Jacques-Antoine Malarewicz)认为,在爱情之初,“我们都希望找到理想男人(或女人)的化身,希望建立起父母那样的感情关系”。在经历过几次失败之后,“我们会把每段感情中最美好的部分拿出来,拼凑成一个绝对完美、不可企及的形象”。
令人惊讶的是,伴侣双方把这段关系理想化,反而成了逃避问题的方法:“由于今天人们越来越相信维持爱情关系不是件容易事,他们反而躲避到理想爱情中:如果一切都进行顺利,也就不用花什么工夫......”
■ 当理想化让我们痛苦时
一面是理想化的美好的夫妻关系,一面是现实生活中的伴侣。他/她当然不是随我们喜好而造的人,因此,我们会抱怨他/她的不完美。
马拉内维克说:“这些抱怨通常都通过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爆发出来,比如某件他/她弄糟了的事。”另一些伴侣则会把工作当成替罪羊:如果有什么问题,那都是因为你那该死的工作!
■ 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
马拉内维克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在于“更换你的理想”。更具体来说,就是用能改善夫妻关系的理想化来替代制约夫妻关系的理想化。
理想的孩子
别再要求他/她完美,接受他/她本来的样子
■ 理想化的根源
孩子是我们眼中的无价之宝,但我们往往在他们身上寄予了过多的期望:希望他/她能实现我们未能实现的理想,为我们抚平现实留下的伤疤......总之,他/她要符合弗洛伊德所说的那个“想象中的孩子”。我们的孩子背负着一个使命。当然,这个使命也可能是孩子将来树立理想的源头。
■ 当理想化让我们痛苦时
孩子永远不可能和我们梦想中的一模一样。尽管他/她常常会超越我们的期望,但是与梦想的不同之处,会让我们与他/她的关系产生冲突而痛苦。我们对他/她过高的期望,就是我们对他/她的暴力。海伦娜·维克雅莉说:“我的一个病人过分宠爱她的女儿,把女儿当成公主一般,给她买最漂亮的衣服。事实上,她并不是爱这个女儿,而是通过女儿在爱自己。她嫉妒女儿获得了一切她所不能拥有的东西。”通常,我们想给孩子提供所有的机会,于是经常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他/她,这反而会让他/她觉得自己不够格。
■ 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
精神病学家玛丽·露丝·莫罗(Marie Rose Moro)在对一些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有些孩子的记忆力很强,有些孩子则极富创造力,但很少有人能二者兼具。如果用学校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他们,那么他们总会在某些方面‘不够好’。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并重视他们的爱好,那么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Voutch的漫画 梦想
译:雪梨
Voutch,法国著名漫画家。著有漫画集《萨王纳草原之王》,《爱情永远辉煌》,《生活的大漩涡》等。他在法国《观点》、《花花公子》和《Madame Figaro》等杂志上发表有大量幽默漫画,其诙谐、冷峻的风格,颇受读者喜爱。
——说说吧,安妮-赛西尔,告诉我你的计划、希望和梦想。而我呢,负责统计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