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能量-做一些让心灵平静的事

  “机遇重重”的中国,人人争先恐后,不惜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疲劳、焦虑最爱与压力为伍。然而,我们常常忽视了身体的疲劳往往是心理的焦虑引起的。我们可能还忽视了另一个可能—失去能量,我们有可能也丧失了享受生活乐趣的能力。舍不得压力那头的机遇,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身心无法和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身体唤醒失去的能量。或许你也有和以下3位采访对象相似的经历,看看他们是如何了解并学会运用身体为自己的心理服务,找回心灵的平静。

  “瑜伽让我变得平静而愉悦”  Robyn Wexler 31岁 瑜伽教练

  我在美国旧金山出生、长大。上大学后的一个暑期,20岁的我上了第一堂瑜伽课。课上八九个学员年龄、情况各不相同,老师为每个人做不同的指导,他告诉我这个从没练过瑜伽的人“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感觉舒服就行”。开始只是觉得好玩,但练习完走出教室,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感觉从未这样好过——心情特别愉悦,然而又很平静。喜欢上这种感觉,我理所当然地开始练习瑜伽。

  瑜伽练习让我逐渐发生变化。小时候的我有时害怕尝试自己没有把握的事,而且总是希望做得更好,爱跟自己较劲。然而,如果在瑜伽练习中总是和自己较劲,就会没法呼吸,而且可能会使身体受伤。在瑜伽老师的提醒下,我认识到自己爱较劲的习惯,开始学着放松。上大学时,我喜欢上很难学的中文。正在练着瑜伽的我对自己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不要着急”,没有压力的学习使我愉快。

  瑜伽可以培养一种认识真实自己的习惯,也会影响到我们如何对待别人。练习时,有些姿势会把我们的一些情绪、思绪激发出来,但是瑜伽又要求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坚持练习,你会发现这些并非你本质特有的情绪最后会慢慢走掉。以前,我有情绪会很容易对身边比较亲近的人发泄出来,之后又感觉后悔。

  练瑜伽一年以后,我觉得慢慢可以做到与自己的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情绪仍然会有,但是我不会再被它完全带着走——我感觉到愤怒,但我本质上不是一个愤怒的人。当别人生气时,我也会想,这只是他的一个情绪,不代表他就是这样的人。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别人。我发自内心地喜欢瑜伽,所以大学毕业就参加了瑜伽教师培训班,并且,几乎每天练习。瑜伽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就像人们天天刷牙一样。1999年我来到北京工作,2002年又与朋友一起办起了自己的“瑜伽苑”。练瑜伽十几年了,我还能在练习中调整自己,并且从中得到快乐。

  瑜伽(Yoga)

  起源于印度,是古印度各宗教对自我调节以锻炼身心的功夫的统称,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瑜伽一词意为“相应”,意为让身心相契合。瑜伽训练就是在进行体位法练习时配合有意识的呼吸法使精神安宁的锻炼。当调身、调息、调心这三方面均能顺畅进行时,人才能够恢复到与自然协调、身心健康的状况。瑜伽5要素包括呼吸、练习、放松、饮食控制、正面的思考与冥想。

  “我越来越倾向于听从身体的语言”  林梅 38岁 传播策划人

  营销传播行业是个高压行业——曾经在营销传播公司工作12年的我对此深有体会。以前的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常常熬夜,对身体也很疏忽,即使身体出现问题也觉得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或许是我对身体虐待得太厉害,三四年前,它开始反抗了。不仅胃变得非常敏感,而且偏头痛发作得十分厉害。我不得不关注自己的身体,开始看病。西医说我没有器质性毛病,于是转而看中医。老中医告诉我,病要痊愈,身心都要调节。于是,我开始对身心健康发生了兴趣。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身心工作坊,感觉获益良多。之后,便主动参加了各种身心课程,渐渐知道了美国伊莎兰学院这所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世界闻名的身心整合和人类潜能开发机构。2005年10月,我利用年假到伊莎兰学院参加了两个身心工作坊。一周以后我回国了,但心却留在了伊莎兰。

  终于,“工作狂”辞职了。2006年2月,我奔赴加州,在那个“身心运动”的圣地流连了半年多,其中在伊莎兰待了三四个月。在伊莎兰学院风景宜人的社区里,没有现代生活的干扰,人们更多地面对自己, 探索和聆听身心的智慧。“身心整合”在这里不仅是学习,更融入了生活和工作的细节。处处都有对身体和感觉的尊重;我们学习通过身体练习了解和满足心理的需求,通过调节心态来舒缓身体的病痛,学习健康而安全地释放压力和交流负面情绪;这里的人们工作高效,精神愉悦??如果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样的方式,工作该是一件多好的事!

  伊莎兰的经历使我有了很多改变。表层的改变是,对身体的尊重、关注使偏头痛和胃病很少打扰我,原本消瘦的脸颊圆润起来,气色也好了。更深层的改变是,我对生命的理解比以前宽阔得多,也了解在身体和感觉中存在着比大脑更多的智慧。如果两者发生矛盾时,我会更倾向于听从身体的语言—大脑受众多价值观、文化的影响,而身体更忠实于我们的真实自我和需求。

  伊莎兰

  美国伊莎兰学院位于美国加州这个身心整合运动的发祥地,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著名的身心整合和生命潜能开发研修机构。众多思想和心理探索领域的大师都曾在此演讲或长期教学,如克里希那穆提、马斯洛、约瑟夫·坎伯以及完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弗里兹·波尔斯、罗夫结构整合法的发明人伊达·罗夫等。

  太极拳让我从浮躁走向安稳  刘世坚 32岁 律师

  我算是一个爱运动的人,但是从没觉得太极拳和自己有什么关系。2000年,我在妹夫的带动下,学了几招陈式太极拳基本式,因为没找着感觉就放弃了。

  早在中学时代,我无奈地发现偏头痛开始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几乎每个月都会痛一两次,学习或工作紧张时尤其厉害。据说这种头痛是世界级的顽疾,除了止痛药,西医基本上拿它没办法,中医针灸很有效,但是我无法拿出那么多时间来长期坚持。

  2004年一个夏日,我突然感觉身体非常难受,不仅头痛,而且胸腹胀痛,全身乏力,医生也说不清是什么问题。几天后,在妹夫的劝说下,我跟着他练了几下太极拳,症状居然当即缓解。于是我开始认真地学太极拳套路。之后,当我一有头痛前兆便尽量求助于太极拳,有时可以把苗头抑制住。

  太极拳的健身效果明显,但它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调整。好好打完一套太极拳,感觉就像心灵美美睡了一觉。我现在几乎每天都练,出差也不例外。在办公室忙得头昏脑胀时,我也会原地做一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短短几分钟的投入就会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过去的一些并不完美的经历有时会对我造成困扰,但是太极拳却可以帮助我从浮躁走向安稳,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在的生活。太极拳不管姿势是否非常标准,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身体的调整过程,完全沉浸其中,就可以达到这种自然、放松、心无杂念的状态。

  练太极拳对我最大的改变是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以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负面看法,太极拳却让我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精髓,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现在不理解的东西也可能存在其合理性,盲目排斥只能使你失去一些意想不到的良机。我把这种理解也运用到工作当中。每当客户或者谈判对手提出与我相左的观点,我会努力说服自己换位思考,用一种平和中立的眼光去考虑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即使我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

  就像太极拳,走进它,了解它,而不是敬而远之,它一定会让你收获你从未想到的惊奇。

  太极拳 

  这项中国传统运动融武术、哲理、医学、养生于一身,是练身、练气、练脑的高度和谐的身心整体运动。多数运动都是消耗能量,而太极拳则是补充能量的运动,或者说,太极拳是以最小的消耗去补充最大能量的运动。太极拳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有保健养生作用。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意念”、“呼吸”、“动作”、“力量”、“方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