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了个嗜咖啡的毛病。北京没太多选择,常去“拧巴克”。数个月前,店员向我推销一个带盖儿、没把儿的塑料圆筒杯,70块钱一个,上边有”拧巴克”的纪念图案。我没有收集品牌纪念品的习惯,不为所动。可店员跟我说,只要拿这杯子来喝任何咖啡,都能便宜两块钱,没有时间限制。我一想,35杯咖啡就能喝回来,当机立断,买。
第二天早上一到办公室,就兴冲冲地拿着杯子去“拧巴克”了。走在路上感觉挺怪,西服革履地捧个容器,像去打豆浆。天冷,手拿杯子没法揣兜,不舒服。
在咖啡馆里喝了一杯,又故意再打一杯(便宜了4块,有成就感),往回走。心里还表扬自己省了个外卖杯,环保了。但是这杯子不隔热,盛满咖啡拿着,手心烫,手背冷。旋盖密封也不太好,走猛了,还洒了一手,烫得差点扔地上。连端锅打豆浆的那点儿从容都没有。上班人潮都欣赏着我三步一停地呵护着这杯咖啡。
第三天,又想去喝咖啡,却懒得拿杯子;可是不拿的话,就省不了钱,有特权而恨不能使用。此后一个礼拜,我都在这种“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小市民心理中揪扯自己。干脆,不去了。此后就没再去过“拧巴克”。
这事情太小,实在引申不出什么立国安邦的大道理。
为咖啡,我很“没事儿找抽型”。两年前,老婆嫌我老去“拧巴克”浪费钱,特意置办了一个颇专业的咖啡机——能做浓缩咖啡、能打奶沫;又单配一个研磨机,可以用咖啡豆磨咖啡粉。她认真,还买了不同造型的白色杯碟,说是不会被咖啡浸染的好骨瓷;以及咖啡匙,装糖、放奶的容器等。花费数千块,相当“资”。早上做咖啡,她特讲究地把空杯子放在微波炉里加热,使之达到盛咖啡的最佳温度。刚弄齐这套东西时,一来客人,我就忙不迭地“臭显”,炮制咖啡。
即便如此,还是没能长久地留住我在家喝咖啡。办公室里面也有咖啡机,也不能让我找到感觉。所以经常我的“事儿爹”咖啡路线是这样的:提早起床,放弃家中私房咖啡;提早出门,到办公室,放弃公司的工作咖啡;直奔咖啡馆。其心之诚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其实我是嗜咖啡馆。
等杯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抚平了,我还是会去“拧巴克”。不再带这漂亮杯子了。自问,为什么鸡贼如我、对2块钱都耿耿于怀的人,偏放着免费的不喝,一定要去咖啡馆呢?早上的咖啡馆里还有这么多人。可能大家都想在闯出“堵城”、开始焦头烂额工作以前,贪图个短暂闲暇,咖啡馆其实是被窝儿的延续,所谓“都市节奏”。
当然也有像我这种土鳖,总以为在那儿能泡出些大智慧大灵感,结果就泡出了个买杯子的智慧。贱到这个程度,冤花70块钱,是活该的。
后记:
写完上边的文章,我又舔着脸去了“拧巴克”,还不死心,买完咖啡,跟店员打听。
我问:“我买了个杯子,说是喝咖啡能便宜2块,可那杯子太不好拿了,能存这儿么?”
她答:“存不了。您不一定非拿那个杯子,随便什么杯子都行”。我心“咯噔”一声。
问:“卖我杯子那位说必需要‘拧巴克’的杯子才优惠,我才买的啊。”
答:“她的意思可能是,拿着我们的杯子来喝咖啡,形象更和谐吧。”心如刀绞。
问:“哦,就是假装儿环保一下?”
答:“嗯对。哎,不对,是真环保!”
问:“只要不用外卖杯,就环保啊,为什么用你这儿的瓷杯不鼓励两块钱呢?”
答:“用我们的瓷杯,我们还得刷,用水,所以不环保。”
问:“可是不在这儿刷,我回去也得刷啊,怎么就环保了呢?”
答:“那反正我们这儿环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