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依恋一直是研究儿童人格与社会化的重要课题。探索影响儿童依恋形成的因素是依恋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结合心理学研究的传统结论与最新进展,从母爱丧失、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家庭与社会环境以及父母的内部工作模式等不同角度来阐述、分析影响亲子关系的主要因素将给教育者以很大启示。
【关 键 词】依恋安全性/母爱剥夺/养育方式/拟合优度水平/内部工作模式
attachment security/maternal deprivation/parenting/goodness of fit/internal working models
【正 文】
1.概述
依恋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成为研究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重要理论领域。而且依恋理论从研究方法、理论解释到研究对象都在不断深化拓展。
依恋是个体对特定他人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得个体在与依恋对象相互作用时感到安全愉悦,在面临压力时通过接近依恋对象获取安慰。一般而言,依恋常伴随着身体的接触、爱抚以及亲近等一系列行为动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情感,其形成与维持既有其内部心理机制,也有其外部行为表现。在婴幼儿阶段,儿童的依恋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固定的行为倾向:如尽量接近抚养者,尾随纠缠行为,与亲近者分离时的焦虑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有关依恋形成及维持的影响因素上,研究者们提出了日益多样化的解释。
在Ainsworth早期的“陌生情境测验”中[1](P98),她根据婴儿在该情境中行为表现的个体差异把亲子依恋分为A、B、C三种依恋类型(焦虑―回避型、安全依恋型、焦虑―反抗型)和8种依恋亚型。20世纪90年代初,Main和Solomon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基本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对这种划分方法尽管存在争议,但就目前来说,其基本类型得到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接受。但在依恋行为表现的个体差异是如何造成的――即影响依恋安全性的主导因素上存在诸多的争论。
在影响依恋特征因素方面,过去研究最多的是母亲的养育行为与儿童自身特征这两大因素。近20年来,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及社会其他成员在形成依恋中的作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内外因素与依恋安全性的关系:首先,能与一个或几个抚养者建立亲密的互动关系可能对建立良好安全的依恋是非常重要的;其次,如果抚养者能根据婴儿发出的信号对其需要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则会加强母婴之间的亲密关系,即敏感的养育将会导致更好的依恋安全性;再次,依恋是母婴互动的双向关系,因此婴儿自身特征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