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与青少年家庭治疗

fixed" zzz="106508">

作者:Ronald Jay
      Werner-Wilson 

译者:董建中(ttzoo@163.com,华南师大)
 

家庭治疗中的依恋

  • John Byng-Hall是家庭治疗师,在伦敦 Tavistock 诊所担任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咨询顾问。
  • Byng-Hall认为,可以利用依恋理论内容来补充家庭治疗的传统模式:“依恋处于家庭生活的中心。依恋所创造的纽带能够提供保持终生的关怀和保护(Ainsworth, 1991),并能唤起激情——纽带形成时的快乐、纽带破裂时的苦恼——或者在纽带变得不可靠时制造出麻烦” (1995, p. 45)。

依恋的研究者

  • John Bowlby 和 Mary Ainsworth 是依恋领域中的先驱。John Byng-Hall 认为,John Bowlby 于1949年写出了有关家庭治疗的最初文章,并且是“家庭治疗的坚定支持者” (Byng-Hall, 1999, based on Byng-Hall, 1991)。
  • Bowlby认为,与一位成人照看者的依恋确保了儿童的安全。
  • Bowlby区分了依恋的三个方面(from Cassidy, 1999):
  • 依恋行为,
  • 依恋行为系统,
  • 依恋纽带。

依恋行为

  • 依恋行为:指有助于亲近一位依恋对象的行动。
  • 儿童进行目光接触、哭泣、或做手势,以引起自己父母的注意。
  • 儿童会在与之无依恋纽带的人面前表现出依恋行为。

依恋行为系统

  •  依恋行为系统是指个体所使用的所有特定行为。
  •  下面的内容是基于Cassidy (1999)的评述。Bowlby认为,依恋行为系统具有进化功能,因为它促使儿童获得保护——后者的安全依赖于成人。
  •  Bowlby 还认为,存在其它两种行为系统,它们与依恋行为系统发生互动。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