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综合近十年来心理学关于亲子关系的特点、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行为和社会责任感的影响等的研究,对亲子关系的不对称性、双向性、系统性进行了分析,对儿童的攻击性、反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亲子关系 依恋 儿童行为
在影响儿童成长的诸多社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最重要的。它是儿童的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儿童早期唯一的社会联系可能就是与父母的关系。亲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1]
一、亲子关系特点的研究
1.亲子关系不对称性的研究
从心理意义和社会资源两方面看来,亲子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作用关系。[1]子女需要得到父母的保护、抚养、交流,不仅婴幼儿时期是这样,即使到了童年、少年时期,父母仍然为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食物、住处、指导、劝告、关怀、慈爱以及纪律和控制;反过来,他们也向父母提供了顺从、合作、帮助和满足情感关系的机会。显然,亲子关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但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又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孩子和父母都对对方抱有期望,然而这种期望并不对称: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父母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予满足,而父母想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则常常需要孩子长期的努力,并且,从亲子关系的很多方面来看,孩子的需要超过了父母需要,父母对孩子大多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
一般地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从亲子关系中学到的是对权威的理解和对规则的服从,而从同伴关系中学到的是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公正、合作的原则。在亲子关系中,通常由父母掌握着权力和限制,儿童的合作就意味着对父母权威的顺从和尊重。父母指导和训练孩子,孩子遵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自然地形成了亲子关系中父母占有权威地位。从总体上来看,亲子关系中父母占主导地位,子女处于服从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1]
2.亲子关系相互作用的研究
长期以来,亲子之间的关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教育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1]新近的研究认为,儿童的气质特点决定,了他以后的攻击性和顺从性,父母根据儿童的特点来调整纪律训练方式的。换言之,父母倾向于使用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最为有效的任何抚养方式。父母的抚养方式与儿童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好与一般推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