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应激行为调查结果出炉

fixed" zzz="106732">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关于中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应激行为特点研究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 ■供图Imaginechina

    “本研究通过中学生心灵小镜子的折射发现,如果我们只注重中学生个体行为、家庭和学校环境问题,而不去关注和解决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如公平),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就会付出更大、更长远的代价。”

  中科院心理所张建新研究员如此评价社会贫富差距和官员腐败事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而让他忧心忡忡的事实,则来自心理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特点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资助项目子课题的负责人,张建新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对全国七个省市3000多名从初一到高三的学生进行了心理测查。该研究结果揭示,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来自学习压力、与异性朋友的交往、以及社会的贫富差异;这些首要因素又衍生出如下几个次级因素,如与父母发生冲突(多数是因为父母对学习的强烈要求和对交友的干涉),与同伴产生冲突(多由于学习竞争、消费水平的差距、异性交往的竞争等)。

  贫富差距、官员腐败实实在在地对中学生的言行和心理造成冲击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一方面受到所处家庭、学校小环境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冲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大环境中的贫富差距、官员腐败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后两种事件与中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所以在讨论心理健康问题时,多从小环境入手,而相对忽略大环境的作用。但是,在中学生们的眼睛中,它们却并不遥远。张建新认为,这些社会大环境事件“实实在在地对中学生的言行和心理造成了冲击”。

  中学生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彼此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贫富差距,比如,每日口袋里带的现金的多少,学习用具以外生活用品档次的高低(如MP3机、手机),是否有车接车送、车的等级等等。

  而对于官员腐败事件的影响,“我们在中学生的心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影子。贪官们动辄贪污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元,而且不只是单个案例。这些事件在政治生活日益公开化的今天,通过各类媒体、家长、老师、同学之间口耳相传,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心灵中留下了对社会公正、公平和诚信的疑惑,对他们形成中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腐败现象让中学生找到了挑战秩序和规范的现实依据

  张建新告诉记者,一些中学生在这种大的背景影响下,为自己对家庭和学校的逆反行为找到了这样的借口:即使我服从社会公认的规范,我只不过是一个老实人,但老实人在我们的社会是要受气、吃亏的。他们心里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这正是社会大环境发生的种种事件在他们心理所产生了折射而已。

  贫富差距对青少年的影响,实际上由于官员腐败事件相联系起来。中学生目睹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后,会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