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勇敢,也可以软弱-以人性关怀取代英雄情结

fixed" zzz="106776">

(原作:台湾林口长庚医院精神科 林怡慧心理师    邓明昱博士作个别文字修订)

(邓明昱博士点评:在面临四川512大地震时,中国军人、消防战士、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从废墟中拯救出无数生命!在亿万百姓心中,他们是英雄,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然而,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软弱。如果把他们的牺牲奉献为理所当然,而胆怯视为是不道德,就失去了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这里,我向大家推荐台湾林怡慧心理师在SARS期间写的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英雄们给予更多更好的心灵上关怀和理解,他们可以勇敢,也可软弱!)

  “做这个工作真的很辛苦,可是我想到我成为护士的时候,我有向南丁格尔发过誓,我觉得我应该坚持下去!”
在与医院急诊室SARS团队的护士分享经验时听到这样的话,当时的我真的非常感动,胸中热血沸腾,认为应该强烈地鼓励每个医护人员,为自己的工作找到神圣的意义,作为精神的支柱。
电视持续地播放着感谢医护抗疫英雄的倡导短片,有感人的背景音乐,慢动作播放,对照病人的苦痛与医护人员的英勇……好一阵子,我沈醉于这样的感动中,直到下一次的经验分享,我听到下面的声音:
“我觉得我对病人的包容性变低了,我想我也有我的家庭,我冒着声命危险来照顾他们,我会觉得他们应该好好配合,如果他们不配合,我就会命令他们,可是我觉得自己好像不应该这样想。”
我相当佩服敢说出这样想法的护士,同时,更多的感觉是心疼与不忍。
我回忆起那感人的倡导短片,忽然觉得那些无言的慢动作身影变得很沉重,在“抗疫英雄”或“医护神圣天职”的呼声中,有一些属于人性的脆弱面似乎必须被消音,没有了发声的理由与空间。身为医护人员,背负神圣的“天职”,牺牲奉献被视为理所当然,而胆怯、不满则被视为是不专业或不道德的。社会上大部分的人如此想,甚至医护人员本身也内化了这样的价值观。
但实际的情形是,医护人员勇敢救人的同时,他们也怕被感染、也怕会死亡;为病人奉献的同时,他们也想好好照顾自己的家人;发扬爱心的同时,他们也会因为病人的挑剔而感到委屈、泄气或生气;娴熟地进行工作的同时,他们也会怀疑自己的作法是不是最好的;承受赞扬的同时,也因为被亲友的排斥而伤心…….这些都是属于人性的,最真实的感受,却因为“医护人员有照顾病患的天职”这样的信念而失去合理性。让我不忍的是,看见一个“人”背负着“天”的使命,这担子本身已经够沉重,而(她)他却连喊重、喊累都不敢大声喊,甚至会质疑自己怎么可以有这些感受。“天职”的十字架何等沉重?
医护人员背负“天职”或“英雄”等称号的同时,他们也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夫妻,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人。我们身上有的人性,不论崇高或卑微,他们也都会有。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人的需求像一个金字塔,最底层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第二层是安全需求,第三层是爱与归属的需求,第四层是尊重需求,第五层,也是金字塔的最顶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先寻求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等到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