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或许是大众所最为熟悉的心理学界名人之一。没学心理学的人,可能没听过马斯洛,没听过华生,没听过鼻祖冯特,但却知道弗洛伊德的大名。甚至不少人一提起心理学,就想起了精神分析,想起了那些神秘莫测的潜意识。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大概是所有心理学流派中争议最多的,褒贬更是天上地下,有人说这是人类认识的伟大突破,有人则断言其为伪科学、骗局。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多的争议?
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所创立,并为荣格、霍尼、弗洛姆、哈曼、艾里克森等众多人所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本身,内容极其庞杂,争议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所要强调的是,不少争议不是纯粹由于精神分析学说本身的缘故,而是起源于对精神分析的片面理解甚至歪曲。尤其是弗洛伊德本人所坚持的“性本能”、 “俄底浦斯情结”等,在没有深入理解之前,光看字面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而且万分难以接受。其实,很多人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觉得似乎“有悖于常理”,就开始拒绝甚至谩骂。弗洛伊德被不少人认为是“变态”、“色情狂”的缘由大概也就是如此。事实呢?弗洛伊德生活作风严谨,丝毫不像一些人所恶意设想的那样龌龊。而其创立的学说,亦是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不仅在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专业领域,而且在哲学、艺术、文学等方面亦是如此。这和不少人所预计的结局完全背道而驰。
其实就弗洛伊德自己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而言,很多对于他的评价、对于他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等等,都犯了“泛弗洛伊德式”错误。没错,他的理论中集中强调了潜意识的巨大作用,但并非他“发现了潜意识”,在他之前,莱布尼茨和赫尔巴特都曾提到了无意识的问题,并给弗洛伊德以不小的影响;为大家所熟知的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冰山图”,其主要设想的最早提出者是费希纳……另外,他的理论所揭示的“我们并没有我们自己认为的那样理性”也不是空穴来风,在叔本华、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一句话,弗洛伊德更像是一个集大成者而非一个纯粹的揭示发现者。
弗洛伊德本人的理论是严格遵循泛性论的,他认为性本能是极端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心理动力,无意识活动能量的唯一来源是性的本能。他的弟子也正是因为弗洛伊德这样近乎执拗的坚持而纷纷离他而去。凡事有利有弊。这样的劳燕分飞或许不是弗洛伊德所希望的,但也正是由于他对“性本能”巨大作用的坚信不移,让他的学说有了“惊世骇俗”的震撼性。在他创立精神分析的时代,还是比较保守的。他这样坚决的论断,无疑如一记重磅炸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争论。如果把弗洛伊德的态度称为“偏激”,那么我们依旧要感谢这样的偏激,如果如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价一般,他早早放弃了自己坚守的“性本能决定一切”的观点,人云亦云,这个因素也有影响,那个因素亦有关系,成为一门不偏不倚的滴水不漏的学说,那么很难想象精神分析学说能引起那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对于一门学说而言,有时“偏激”才是其存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弗洛伊德时代的性压抑已不是主要问题。性已经不再是快乐的代表,而是成为现代人对影自照的方式,代表我们对接纳的渴求,以及对现实焦虑的补偿。其性本能学说依旧有其合理之处。
弗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大框架——本能决定论也受到了极大的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