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晚上11点,大连金先生一家一定守着央视12台看《心理访谈》。这是这个家庭每天必有的生活内容,坚持了两年了。
说起来,金先生是与看韩剧的太太争遥控器时偶然撞到这节目的。当时,一个小姑娘隐身在竹丛后,正在控诉自己的妈妈。画面和声音一下子就把他们吸引住了。从此金先生全家看《心理访谈》雷打不动,太太的韩剧也要让路。两人各迷一位心理学家,先生喜欢杨凤池,太太崇拜李子勋。
从2004年12月底开播到现在,《心理访谈》已经3年多了。而在接近凌晨的时间看《心理访谈》,也已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
“我们做选题的原则是普遍性,在节目中所涉及的点,要对大多数观众有帮助。”制片人周凌说,《心理访谈》是一个大众科普栏目,它要以点带面,通过专家在电视上帮助当事人看到问题,获得成长,同时也要让电视机前的千千万万观众获得帮助。
一个问题是:一位主持人,一个或几个当事人,一位心理学专家,仅仅20分钟的一个电视心理节目,真的帮助了上节目的人和电视机前的我们吗?
“不是专家还真解决不了”
对上节目的人有没有帮助,只有真正上过节目的人才有发言权。2007年3月19日播出的《母子恩仇录》嘉宾江晓兵认为,《心理访谈》上对了。
上节目是60岁的江妈妈提的。40多年了,母与子就像一对冤家,一说话就吵。晓兵说“就是包公在世也解决不了”,江妈妈也不抱希望了。但看了一年的《心理访谈》,让她有了不甘心。那些带着敌意、愤怒和恐惧的嘉宾们,到最后不是互相拥抱就是轻松放下了。“这节目真的能帮助人。”江妈妈拨通了栏目组电话——全中国观众都看到了,在节目中母子俩和解了。
“做完《心理访谈》,我感觉我和妈妈的关系前所未有的好。”晓兵说。在心理专家杨凤池帮助下,晓兵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个妈一点儿也不亲:8个月大时就给送到爷爷奶奶家,5岁才回来,在心里就从没把她看成是母亲!晓兵清楚地记得杨凤池是这么说的:“不是妈妈有多坏,而是我们内心有一种对妈妈的拒绝……”就是这一句看似普通的话,让晓兵泪流满面。在抗拒、犹豫、渴望等复杂的情感冲撞中,晓兵拥抱了妈妈——这是平生第一次,晓兵哭了,妈妈也哭了。
回到银川,晓兵说自己愿意去妈妈家了。“妈妈开始显示出她母爱的一面。我做生意几十万赔了,她说赔了就赔了,咱们身体好就成了。”这样的母子矛盾,一定得上《心理访谈》才能解决吗?晓兵说,其实周围的亲戚朋友全给调解过。“他们都对我说:你作为儿子你应该孝顺;然后又对我妈说:你就少发点脾气吧!他们就是劝,根本没人能说到点子上。不是专家还真解决不了!”
制片人周凌介绍,《心理访谈》做过一个反馈系列,确实可以看到,很多人获得了改变的动力。杨凤池认为《心理访谈》之所以能够帮助上节目的人,是因为这节目是很有技术含量的:“我归纳了一下,专家们至少使用了十五六种技术,像家庭治疗、空椅子、叙事疗法等。”这使《心理访谈》区别于亲友间的浅层交流和一般的情感倾谈,心理专家独特的观察和分析可能作用于上节目的嘉宾。
节目做不到的
江妈妈对上节目的效果,评价比儿子低了很多。她不太确信地说:“我不知道他跟你们是怎么说的。”她说,一年多了,母子俩的关系好了一点,“但根本问题没解决”,江妈妈说自己对儿子“还是有点寒心、凉心。他就没有办法像人家儿子跟母亲那么亲。他对他丈母娘比对我好。”江妈妈说,现在晓兵仍然不会主动到家来,她想要的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仍是一场梦。
然而,晓兵也是一个诚实的人。“刚回来的时候,变化是不明显,可现在,我心里的结已经解开了,我能更多地理解妈妈了。”晓兵对妈妈的感情已经由拒绝转变为理解和接纳,可是江妈妈还感觉不到。她可能太着急看到行动上的变化了。也许,她还需要等待。这意味着,离开演播室,回到真实的现实,要达成真正的变化,还需要很多努力。而变化,也是需要时间的。
希望马上看到变化——很多人对《心理访谈》都抱着魔术棒的想法。人们对《心理访谈》的另外一个期待是:一次节目能够解决更多问题。2007年11月,《心理访谈》录制了郑州安文丽的节目,并于2008年3月2日播出。20年前,安文丽与先生的爱情没有得到父母的祝福,俩人悄悄结了婚,本来她就深怀负罪感,雪上加霜的是,丈夫有了第三者……“《心理访谈》解决了我50%的问题。”这50%即是让安文丽“从对父母的深深的负罪感中解脱了”,但是,未解决的50%也是有些严重的。安文丽问:“第三者伤害我的痛,我能再等20年吗?”然而,《心理访谈》不可能在一期节目里既为她解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又同时处理第三者的问题。安文丽并不埋怨这一点,她只是问:“是不是我需要再去见心理治疗师,做心理咨询呢?”
电视心理节目,伪心理咨询?
安文丽的问题,正是一个焦点问题。“来求助的人可能有一堆问题,如果我们不是在演播室而是在咨询室,我们就会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杨凤池说:“但是节目不允许,我们必须在众多的头绪里找到突破的一点,但也只能帮他/她做一个初步的解决。”李子勋说:“很多来求助的人的问题,不是短时间里就能解决的,我们建议他们到专业机构或专科医院去。我们毕竟承担电视观众群体的心理需求,这是我们更大的任务。”在《宠我的男人哪里去了》那期节目中,李子勋帮助小红认识到,她强行要求丈夫大海按照她的规则做事,已经妨碍了他们的婚姻,紧接着李子勋就建议她回到当地后找一个女性心理医生。主持人小琴问:“我们不能在这儿给她彻底的帮助吗?”李子勋回答:“我们只是给了小红一个扰动。你观察小红,她的自我觉察能力不是很强,心理医生会不停地刺激她对自己的觉察,以后她一旦要求大海做什么事,她就会做自我调整。”
急迫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去求助心理咨询。周凌无奈地说,有不少向《心理访谈》求助的,已经属于精神疾病范畴:“他们却浑然不知,只相信我们的节目能帮他们。”相关信息的缺乏、高额的收费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人们把种种期望不恰当地寄托在一个电视心理节目上。
正是在这个角度,《心理访谈》及其他电视心理节目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去年底,上海社科院张结海教授发表《心理访谈是“伪心理咨询”》一文:“《心理访谈》类节目究其本质,不过是一场披着心理咨询外衣的谈话秀。”张结海承认《心理访谈》要负责些,但是,“对于真正有问题的人,谈一次话有意义吗?而且很多咨询做一次是不够的。你现在最多上下场,能行吗?”
“张结海说的对。”周凌说:“我们只是借用了心理咨询的壳。”杨凤池同样认为张结海说的没错:“如果认为《心理访谈》就是心理学家在咨询室里的工作,那就是很大的误解。”
为什么临床心理专家上电视?
在心理学界,张教授并不是唯一批评《心理访谈》的人。那么,为什么李子勋、杨凤池等临床心理专家还甘冒被批评的风险上电视?杨凤池说,自己最初也是有疑问的:心理咨询能在电视上做吗?最终他决定做这件事:“我们在电视里面帮助一个人,有可能帮到有同样问题的成千上万的人。”而中国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需要心理学家帮助的人群。正因如此,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心理治疗师曾奇峰给《心理访谈》和上《心理访谈》的心理学家们一个很高的评价:功德无量!
不过,对《心理访谈》的争论并没影响到观众,他们仍然守着央视12台。“是不是伪心理咨询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就是看节目,也基本上一辈子不会上节目,但它确实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触动。”李晓娟说,正是看了《母子恩仇录》,才下决心把放在外婆家的1岁儿子接回身边。“童年被谁养大,对一个孩子太重要了。”
38岁的张燕则觉得自己被治疗了。她印象最深的是《婚姻杀手》那期,心理专家是黄维仁。节目中,妻子小林的情绪就像失控的野马,丈夫受不了,两人都要离婚了。专家帮助小林看到为什么婚姻会触礁:她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父亲暴力对待,又把这种行为模式带到了婚姻中。“那个妻子在电视里撕心裂肺,我也在底下哭。”张燕觉得黄博士医治的就是自己——她的父亲也很暴力,她也常歇斯底里……
大智资元首席生命教练王智认为,看《心理访谈》能帮助很多人认识自我:“心理学家提供一面镜子,帮助你映照到你内心的盲点,打开心理的禁锢,获得成长。”但处于不同自我探索阶段的人,可能并不会一致适应这种方式。Sunny就陷入这样的恐惧中:“我觉得《心理访谈》中的很多问题我都有……”她就像一个好看医书自诊出很多毛病的人一样,觉得自己心理有病。而雅丽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没再追着看。“这节目是不错,不过对我,并不是必需品。”
如何看《心理访谈》和我们的关系?杨凤池说:“如果你通过看这个节目,不需要求助专业机构,就可以自我成长,是挺好的事情。没有什么困扰的人,完全可以不看《心理访谈》。”也许可以这么说:《心理访谈》是一座丰富的矿藏,你可以开采你所需的,也可以把它作为资源储藏。在必要时,也可以由观众变成嘉宾。在另外一个层面,《心理访谈》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到:心理学和每个人的幸福直接相关。“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找心理医生,获益远大于有麻烦的人,可以增强幸福感,更有能量。”李子勋说。生命教练王智补充说:“心理医生帮助你自觉觉人,是你的资源、伙伴和加油站,给你提供‘职业的耳朵’,因为倾听就是爱,在对你的了解中,也有医治。”
如此多的电视类心理节目
《心理访谈》引发了全国的电视心理节目热,克隆版的“心理访谈”几乎每个省市都有。令人担忧的是,如此多的电视类心理节目,其中很多并非像央视《心理访谈》那样严谨、真实和负责,有些节目甚至可能给嘉宾制造新的心理创伤。张结海教授对此的评论是:“我并不否认《心理访谈》类节目在当下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忽视其危害性的原因。为此,所有的心理访谈类节目都应该:第一,在节目播出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警告观众:该节目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第二,将已知的所有可能的危害如实地告知来访者。第三,在将相关人卷入节目问题上持非常慎重的态度,一旦相关人拒绝合作,在节目播出时应该把相关内容全部删除。”
■ 联系《心理访谈》栏目组
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社会专题部《心理访谈》栏目组100859
电话:010-58891169/68579889
电子邮箱:cctvxlft@tom.com
■ 《心理访谈》系列丛书
《心理访谈》系列丛书《恋爱与婚姻》、《亲子关系》、《交往与沟通》及配套光盘邮购 热线电话:010-65241695、010-85111729。
■ 心理访谈新浪博客
blog.sina.com.cn/xinlifang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