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练习释放你的创造力

  在新浪首届微小说大赛闭幕前,16位作家组成的官方评委和众多网友,都在忙着同一件事:识别原创与抄袭。大批量非原创作品夹杂其中,并不奇怪,想想如今的博士论文、招聘简历、情书等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范本,谁还愿意浪费脑筋去自创呢?

  回望过去100年,洗衣机、塑料、味精、不锈钢、电灯……在“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再看看我们的孩子,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则倒数第五。

  是什么抑制、阻碍了我们的创造力?在这个以数字和规则为衡量标准,看重速度和效率的“左脑的工业时代”,我们习惯以“有没有用?”来作评判,无意中却丢失了创意的种子。

  台湾最火爆的平民化设计生活杂志《PPAPER》的创办人和广告创意人包益民,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就使他创立的包氏国际成为全台湾最赚钱的广告公司之一。他在领着创意团队做策划时,总让大家先想出与设计主体完全没有关系的词,再找出彼此之间的联系。而这在“无用”中寻找创意的精神,总能让他绝处逢生发现“金点子”。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也发现历史上著名的发明家都是“高度联网”的人,他们社交面极广,研究和发明涉及多个领域。“从某种角度看,创意本身不是自足的,它们必须彼此依存和交互,是一个生态系统。”

  这种“无用说”和功利的观念,自然也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想象力排名第一的美国孩子,每天的课时6.5小时,全年只有180天在校,剩下时间不是在夏令营就是在社区的街道上疯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戴安娜·伊仁萨夫特博士指出,玩耍对幼小的儿童来说,是一个自然的学习过程。小孩没有空闲时间,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创造力是无中生有,且需要时间才会产生”。

  “创造力的高低,与孩子早期和母亲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儿科医生和精神分析专家多纳德·维尼科特分析道。事实上,我们的创造都是为了真实的或象征性的他人。如果我们的想法总是遭到他人的批评和蔑视,创造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比如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展示自己在学校里制作的陶土瓶,有些不成熟的父母像艺术批评家那样一味地挑毛病,孩子的创造积极性自然遭到扼杀。

  幸福的童年有助于发展创造力吗?不一定,因为缺失感或不满足感才会让人有改变事物的渴望。焦虑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动力,让我们能够有迅速找到问题答案的紧迫感。

  同时,对“创造力认知非凡化”,也是阻碍中国人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学博士和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博士解释:我们常常将创造力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明联系起来,认为创造力是少数天才的专长。实际上,应该将创造力与日常生活的革新变化结合起来,把创造力当作是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不断地开发和利用。

  创造力应该是多元化、生活化的。心理学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是创造力的最大表现,也是个人成功的重要表现。正所谓一碗可口的浓汤显露的创造力远远超过一幅蹩脚油画。有时候创造力就是把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再把陌生的东西变得熟悉起来。尝试着做些练习,激发我们每个人内在隐藏的创造力,给生活注入点出其不意的惊喜。

  给自己“导”一部电影

  目的:通过改变视角和退一步来重新创造自我,自由想象,不要强求在所有方面都有积极的改变。

  站在你家的阳台上,坐在汽车里,或坐在茶馆、咖啡馆的小桌前,选择一个陌生人,想象他的生活:他的情绪、思想和行动。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他,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进入陌生人的躯壳后,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问:我将拥有哪些新的勇气?我的日常生活会有哪些改变?身边的家人、朋友将如何对待我,我又如何对待他们?然后,思考你可以通过这部“电影”里的人物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聚合自己的思想

  目的:摆脱各种抑制—胆怯、害怕被嘲笑、必须要严肃等等;激发类比和模拟思维——通过自由联想,与自己的潜意识建立联系,以找到新的方案或前景。

  与朋友或家人组成一个5~10人的小组,在纸片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生态、道德、家庭、伴侣、艺术、创造力……),然后折起来放在一个盒子里。按顺时针的方向,每个人轮流从盒子里抽出一张纸条,立即给上面的词作出定义。两三轮过后,您就会发现想象力得到释放,所有抑制都被解除。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看事物,从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某个具体问题:

  1、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想换工作”。

  2、让内心所有的想法浮现在眼前,不考虑它的现实性。关键是获得大量想法。

  3、根据可行性在所有想法中进行选择。

  变成作家

  目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想象力,给最初的念头找到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要想唤醒自己的想象力,没有什么比扮演作家更有刺激作用。拿一张纸和一支笔,或者在电脑上,写下脑海中浮现的趣事和人物……然后写下以下两种剧情的内容和结局。

  1、黑色剧情:来访者

  “毁灭整个人类的灾难过后,唯一的幸存者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在蜡烛的微光下读最后一期报纸。突然,门铃响了起来……”

  2、玫瑰色剧情:荒谬没有逻辑

  “北京,国贸,16:30,一辆豪华房车在中国大饭店的门前停下,女人从车上下来,缓步而行。突然,一个男人有力的胳膊揽住了她。他们决定一起喝杯茶,以便更好地了解对方。晚餐时,他们发现彼此都很有钱,而且都把时间花在四处游历上。但这段浪漫曲有一个严重的障碍:女人只能生活在秋天,男人只能生活在夏天。因为这一天正好是秋分,两个人才得以相遇……”

  自由独白

  目的:逃脱理性的控制,潜入那些可以绽放个人创造力的意识层面……

  最好独自一人,找一个僻静的地方,闭上双眼,从头到脚全身放松。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思想和脑海中的画面之上。然后,大声回答下面6个问题:

  1、你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你的内心独白(心中有一些声音)在说什么?
  3、你在想什么?
  4、你有什么感受?
  5、你的情绪如何?
  6、对你来说,这些意味着什么?是一个反复出现的问题,一种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一个甜蜜的梦,还是放弃某个人、事、物的困难?

  创造者的10个心理特性

  创造者的性格中包含着一些我们可以学习发展的心理特性。

  1、坚持

  坚持是动力的体现。持续地参与,面对失败永不放弃可能是创造性最显著的特征。

  2、开放

  好奇心强、感情丰富、思想灵活、信仰独特……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利于革新。

  无论在哪个领域,他们都能提出新颖的建议。所有的天才都具有这个心理特性。

  3、自信

  拥有牢固的(甚至膨胀的)自我认同的人,情绪通常较为稳定,行为方式较为外向,这有利于创造者发展社交,宣传自己的作品。

  当自我认同足够强大时,失败也不会抑制人的创造力。

  4、发散性思维

  它包含3个组成部分:独创性(不同寻常的想法)、流动性(五花八门的主意)和灵活性(在多个领域都有新想法)。即使面对寻常的问题,有发散性思维的人也从不给出寻常的答案。

  5、逆向思维(或称“雅努斯式思维”)

  古罗马有一个名叫雅努斯的神,他有两张脸,分别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逆向思维在于提出完全相反的主张,以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今天,我要穿黑色的衣服不,不如穿一身白色吧!”

  6、双性化思维

  它使创造者可以打破对男性或女性的社会成见和条条框框。比如福楼拜完全可以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

  7、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

  脑子转得快、应变能力强、不畏惧复杂的问题……创造性精神能够让人从容地应对新问题,而不会自我禁锢。

  8、想象别样世界的能力

  敢于梦想不同的前景,不同的逻辑。创造者经常拥有这些所谓“孩子气”的特征。

  9、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灵感一现,解决方法就从天而降。心理学家习惯称其为“洞察力”。

  10、类推性思维……

  ……是通往前意识和潜意识之路。类推性思维是对一连串思想和图像自由地联想。前意识和潜意识的现象是由夜梦、白日梦和强烈的情绪构成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