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舞蹈家高艳津子为本刊创作、演绎主题舞蹈,并与我们分享她对于舞蹈,对于生活的感悟。
吉·科尔诺Guy Corneau
加拿大魁北克精神分析师,在世界各地主持着多家自我发展心理工作室。他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探讨人的内心伤痕及精神枷锁,但是近年来他开始转变研究方向,开设题为“最好的自我”的讲座。
《心理月刊》:做得更好,拥有更多,这是当今社会给我们定的目标……您的“最好的自我”是否也是出于同一目的?
吉·科尔诺:这可是个糟糕的误解。我认为,所谓最好的自我,就是一个人最深层次的自我所具有的创造力,也就是从我们降生那天起就推动着我们往前走的那股创造的激情,天赋和技能都是这种激情的表达。当创造力被压抑时,自我与深层自我之间就产生了一道鸿沟。
《心理月刊》:这种“自我与自我之间的隔阂”在当今社会是否变得更为严重?
吉·科尔诺:今天的社会里,每个人都疲于奔命,越来越无暇喘息、偷闲,或者只是单纯地“存在”。而想要触摸到最好的自我,首先就要有做梦的时间,要能从匆忙的生活中逃脱片刻,让想象自由飞翔,让我们能用不一样的眼光审视自己。这时候,要抛开名利心,试着靠近真正的自己,让心灵得到舒展,体会那些正在心里舒展开来的美好事物。
《心理月刊》:如果与自身创造力断裂,会如何表现呢?
吉·科尔诺:很多人学会了在社会上“竞争”,互相攀比挣到的钱、买下的房子车子、掌握的新技术,然而内心却一片空虚。这种生活状态虽然能带给人一些暂时的快乐,但并不长久,只有不停去得到更多东西、完成更多工作,才能保住这种虚假的愉悦感。如果你需要在这些事情上不断给自己加码,才能获得一点快感,那恰恰说明你内心的空洞。因为你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内在力量。
《心理月刊》:为什么我们会与“最好的自我”相隔绝?
吉·科尔诺:因为害怕自己不再存在。这种害怕促使我们不断努力去寻求他人的承认。这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恐惧,在人生的各个重大阶段都有所体现。从降生开始,我们就有了一种得到他人承认的强烈需要。
《心理月刊》:他人眼光难道不是成长的动力吗?
吉·科尔诺:没错,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不过,这种本能有时会被扭曲。最初,我们只是希望自己的潜力得到认可,并且能够在信任中成长、发展。
但是,随着在人生中遭受种种挫折和打击,我们内心那种对于“不存在”的恐惧被激发起来,渐渐会为了取悦别人去做一些并非出于自我的事情,并且希望通过这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陷阱就在这里:即便被成千上万的人羡慕,只要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人只有在发展自我的时候,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这也是自尊的基础。
《心理月刊》: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吗?
吉·科尔诺:人人身上都有很大的创造潜能,这也是每个人的深层人格所在。有人善于建设,有人长于陪伴,有人能当教师,有人是艺术家……每个人对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给这个世界砌上“我们自己的那块石头”。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带着自己的芬芳、自己的色彩,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实际上,正是通过散发自己的芳香,施展自己的色彩,人才能得到幸福,感觉到存在的快乐。
《心理月刊》:是否必须成为艺术家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吉·科尔诺:绝对不是!一旦指望通过某种结果来证实自身的价值,问题就来了。人人都可以从事某种艺术并从中得到愉悦,但要摈弃“我必须做个艺术家才能幸福”的观念。以我自己为例,我喜欢唱歌、弹吉他,但是根本不可能上台表演。这种娱乐对我的重要性,不在于我指望得到什么结果,而仅仅在于,如果我早上玩20分钟音乐,就会充实愉快地、轻松自在地过一天。这样我就会与自己的创造潜能贴得更近。
《心理月刊》:就是说,愉快的心情才能激发最好的自我?
吉·科尔诺:是的,对某种事物逐渐掌握的过程使人愉悦,焕发创造力。有人擅长摆弄木工,有人双手灵巧……比起从事一项人人羡慕、而自己却不是衷心喜爱的职业来,这种在自己喜爱的事情上取得进展的感受,更有益于我们自尊的建立。
《心理月刊》:如果感到厌烦,是否说明走错了路?
吉·科尔诺:对,无论是对婚姻还是对工作,感到厌倦都不是正常状态。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看看孩子就知道了:他们无视时间的流逝,新鲜创意层出不穷。如果总是对同样的事情感到烦恼,那就说明应该给生活找找新动力,换个方式找回自己的活力。一旦找到了“自己的游戏”,我们就会全身心投入、废寝忘食而不知疲倦。
创造力首先来自一种感觉:我在自己的世界里,拥有掌握自己的力量,对要做的事情兴致勃勃、热情洋溢——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面目。
《心理月刊》:如何找回这一切?
吉·科尔诺:如果远离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就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梦想,问问自己:“什么让我激动?什么让我对生活充满热情?”别去想结果如何、别人会怎么想,也不要急于求成、立刻要有具体解释。
首先,让自己长时间地沉溺于梦想,琢磨那些自己喜爱的事物。让自己放松下来,然后问自己:“假设给自己彻底的自由选择生活,没有任何限制,我会去做什么呢?”
《心理月刊》:也就是拓宽对自我的设想?
吉·科尔诺:对,设想无数个从未想过的可能。比如,某人对自己说:“我喜欢教书。”实际上,教书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去学校当老师,开讲座,给成年人培训,写书,教自己的孩子……在对自己下结论“我想做这个”之前,先问问自己:“吸引我的是什么?那些我奉为楷模的人是怎么做的?小时候什么最让我激动?”只有在静静地倾听了脑子里涌出的成千上万的念头后,才能真正地去着手付诸实现。
《心理月刊》:怎样付诸实现?
吉·科尔诺:循序渐进是最好的方式。如果你认为自己原来背离了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现在要改正过来,那么,最好从小事情开始,以免把生活全盘打乱。过于巨大的变化可能会使你产生对失败的恐惧,从而回到起点,停滞不前。没有什么锦囊妙计,只有慢慢地改变,才会使你感受到深深的喜悦。
《心理月刊》:这是幸福的保证吗?
吉·科尔诺:不存在任何保证。我所知道的,只是感受愉悦、获得自我的发展。触动创造的激情,并不能避免痛苦、磨难,也不能回避困难,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会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了,因为我们愿意看看,自己经历了这些之后会怎样发展。如果割断了与自身创造力的联系,我们就失去了生活的愿望,疾病、抑郁就会追逐着我们……
《心理月刊》:找回“最好的自己”,也就是找到生命的意义?
吉·科尔诺:对。当我们从事一些对自己有意义的活动,当我们把自己的才能用于实现某种理想时,最好的自我就得到了舒展、发挥。我们自身的价值并不以事情的结果来衡量,而取决于我们对某件超越自我的事情作出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母亲与孩子保持美好的关系,或是一对恋人努力做到彼此坦诚相待,都可以算是伟大的创造。只要每个人都能给这世界带来点什么,只要生命的创造之火长明不熄。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需要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特别关注“自我实现”这一课题。他认为,自我的实现是一种目标的达成,位于人类心理需求金字塔的顶端。做到这一步的人,都是能把自身潜能和创造力发挥到极致的人。然而,要想达到最高峰,必须从低处开始攀登。首先基本生存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层面)要得到满足,还要有安全感及被关爱、被尊敬的感觉,否则就不能达到最好的自我。马斯洛的金字塔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生活规划图,在很多心理治疗项目或个人发展教练课程中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