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花园

  德国哲学家/神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65)说过,每个人一生中必须要面对三种关系:我与自己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就像一座花园,需要我们细心长久地照料,因为无论哪一块没有被照料好,都会影响其他甚至全局。《心理月刊》正是这样一本讲述“关系”的杂志。它以“关系”为坐标,以“当下”为维度,观察、呈现和解析围绕着我们的所有“关系”——当我们在悦纳的基础上,与自己、他人及自然建立了和谐、舒适的关系,我们的生命才会生长、快乐、圆融,我们才是在更好地生活着。

  阮橞习,著名心理咨询师、心智模式教练。在心理咨询领域10年、教练领域12年、身心灵领域10年,具有丰富的专业助人经历,擅长协助个人及企业建立自己的成功系统,成就智能人生。

  2008年9月,《心理月刊》整整2周岁。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编辑,我未能见证她的诞生,但我一直都在思索她的成长。《心理月刊》究竟是怎样的一本杂志?她会给予我什么,我又能在其中留下怎样的印迹?我和这里的每一个人,又将会建立怎样的关系?带着很多期待,我和十几位漂亮而知性的编辑部美女,一起走进阮橞习老师主持的“关系的花园”工作坊。

  内在之旅:与自我连结

  冥想可以帮助我们安定、觉察,从而升起内在的智慧。外在的空间有局限,眼睛能看多大,就只能看到多大;但是一旦你把眼睛闭起来,进到内在很深的地方,你会发现你可以看到你5岁的时候、你50岁的时候,你完全不受限制,你的“潜能我”就会发掘出来。(阮橞习)

  关系梳理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同身体协调一致,从而达到真实。音乐响起,我们随着音乐自由舞动。“不要有定规。”阮老师提醒我们,在蕴藏着无限生命力的音乐里,我感觉节奏开始属于我的身体,这种由内而外的舞姿不能用既定的规则来诠释,它像水流自然地滑过河床和青石,它像呼吸一样无须意识到,却时刻存在。舞蹈让我的心灵返归到身体,我终于找到自己与身体的连结。

  “闭上你的眼睛,向内在,看你自己。”阮老师让我们随音乐审视自身的实相,由动到静,觉察自己的内心。音乐非常独特,在旋律悠扬的管乐声中埋藏着细密的鼓点,仿佛云层背后默默的电光。现场气氛也是如此,一片静谧中,呼吸声、轻微的脚步声、相机的快门声更加清晰,令人心猿意马、欲罢不能。我暗示自己:不要乱,专注自己的呼吸,渐渐地,我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在往上升,飘浮在半空,我看着我自己,与我自己对话……

  专题编辑 余莹:“和自己的内心就走得越近”

  静心,是令我感受自我的方式,闭上双眼,我感到头脑中的念头越来越少,很安静,有些想法倏忽闪过,我也不对它们施加控制,让它们自由来去。

  原来让内心放松,就是这般“无为”,时间越长,和自己的内心就走得越近。睁开眼睛,好似睡了一觉,神清气爽,身体明显感到多了不少活力。

  专题编辑 李芬芬:“我进入了为自己建立的安全岛”

  当音乐响起,我很快就屏蔽了外在的纷乱,进入我为自己建立的安全岛—我和女儿在一片用篱笆围起来的池塘边,阳光柔暖地洒在我身上,女儿在我旁边玩耍,周围还有小鸡在啄食。慢慢地,我看见一只小鹿向我跑来,它带着一团光芒,越来越近,我看到,它的鹿角还没有长出来……

  资深专题编辑 王小屋:“我看到了一条女性的河流”

  我走进一片阳光斑驳的白桦林—我童年的象征,然后,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小姑娘出现了—那是我,我看到外婆牵着5岁的我、10岁的我去天边,我觉得外婆就像一条河流,她的下游,我的妈妈出现了,她也是一条河流,但她冲积出来的平原和扇面更大,也更有生机。

  再下游,20岁的我出现了,外祖母、妈妈和我,我们连接成一条女性的河流,想到我们这三代女性的命运,其中有神秘的生命信息和命运的变迁,泪水透过我紧闭的眼睫跌落……

  我如何介绍你:与他人连结

  中午休整。14时,我们进入另外一个课程:用充满“感觉”的语言,向他人介绍一个你最想介绍的人。于是,大家都在心里揣测,谁会来“感觉”我,我又该“感觉”谁?

  心理学家鲁夫特和英格汉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认为,人的内在像窗子一样分成四格。第一格是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这是开放我;第二格是我自己知道、可别人不知道的部分,这是隐私我;第三格是别人知道、我自己不知道的部分,就是所谓的盲点我;最后就是别人不知道、我自己也不知道的部分,这就是潜能我了。据说潜能我占据了每个人的90%。

  阮老师:我来感觉康明,这里只有他一个男的,所以他很引人注目。他有点害羞,但是很有自己的想法,很仔细,很细腻,这是我对他的感觉。康明,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康明:我感觉你的感觉挺准的。老师能在这么多人面前注意到我,我觉得惊喜。

  阮老师:经过这样简短的分享,我认为我跟康明的关系已经不同了。从每一个当下来看,我们的关系一直都在改变。我们又在每一个关系的改变中,觉察什么?我们要在这个当下介绍这个人,不一定和对方有关,通常是因为自己的关系,然后才延伸到和别人的关系。

  关键词:理解

  编辑部主任 汪文:正如我预感的一样,雪丹谈到了我。她说我是对自己的责任很执著的人,会为了责任放弃自我,这让我感到我个人中的一部分被她读懂了,内心有被理解的感觉。

  关键词:向往

  美容编辑 李慧:我印象最深的人是岩萍,我感觉她是那种人群里活得很沉稳、最从容的女人。我一直对“从容”很向往,我觉得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理想中的从容、平和。

  “留意到她说的了吗?”阮老师问我们:“我向往从容,这是我跟我自己的关系,所以当我看到从容平和的人,我就会跟他/她产生某一种吸引的关系,可是我万一遇到一个人,他/她身上有我不想要的那部分,那么,我就不太想和他/她建立关系,这里面就是很多关系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落差

  资深美术编辑 喻琪:我感觉,蒋力对生活的感悟很敏锐。在同去海南的飞机上,她问我,你观察过夜晚的星星吗?我说没有,她就问为什么没观察呢?我说我困了,要睡觉。她又接着问我你为什么要睡觉呢?她说,她和她儿子一样,喜欢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她让我开始去观察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资深专题编辑 蒋力:我的有些表达,看上去是求知欲强,但我刚刚也在反思,我的表达也许有问题,比如我问她“你为什么没观察?”“你为什么要睡觉?”我感觉自己说话太直了。

  “大家可以觉察一下”,阮老师提醒我们:“喻琪在描述蒋力的问话时,觉得自己被提醒,视野被打开,并没有被责问的感受。而蒋力的感觉是‘我说话太直了’,不礼貌。我怎么看自己和别人怎么看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如果没有沟通,就不会有这样全然的了解,所以,‘觉察’非常重要。”

  我看着你,你看着我:与他人深度联结

  你能够用你的眼睛一直看着我吗?你能看多久呢?不能说话,也没有动作。阮老师说,眼睛是心灵之窗,而东方人却不善于看着别人的眼睛表达情感。她要求我们两人一组,只用眼睛对视,时间5分钟。

  我的拍档是汪文。我有些尴尬,眼神游离,迟迟不能进入状态。汪文轻轻地说:没关系,慢慢来——这让我心头一暖,我慢慢静下心来,我觉得我们的目光真正交织在一起,我看到她的眼眶湿了,我的眼睛也湿了……

  我听到周围有抽泣声。邻座的蒋力和小屋已泣不成声,我不知道她们互相“看”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关键词:怜惜

  资深专题编辑王小屋:看着蒋力的眼睛,想到她带给我的关切,她的乐观和幽默,想到她是个工作着的单亲妈妈……从心底涌起怜惜。我相信我的情感她接收到了,可能只有2分钟,我们哭了。眼睛竟然泄露了这么多的情感。

  关键词:干净

  专题编辑方湘颖:师颖新的眼睛特别干净,坦诚,让人有种贴近大地、感受大地的感觉,我在她眼里看见了自己的模样,那时我就想,当我出现在他人的视野里时,什么样的焦点说明我被他/她关注了呢?这个念头蛮有意思,当我发现她不眨眼睛了,开始随着我观察她的眼神流动,我就知道她在注视我,这个时候,也许就是我们的眼睛开始说话了吧。

  关键词:感激

  执行主编王珲:我看着雪丹的眼睛,她的眼睛那么的美好而澄澈,有一刻,我也不能解释为什么,立即就有了眼泪,觉得好心疼这个撞到我生命里的年轻女孩。人生有很多的机缘,为什么是她而不是别人,在做《心理月刊》这段历程中,成了帮我处理日常琐事、付出很多耐心的人,这种发生,突然让我对生命,对她有了一种深深的感激。

  在阮老师宣布工作坊结束后的好几分钟里,所有人都默默地坐在原地,没有任何动作。也许除了需要平复一下心情之外,更多的是不舍和留恋。这样能坐在一起表达和倾听的机会实在太少,就像执行主编王珲说的那样:“在这一天的工作坊里,我第一次安静坐在那里,静静地听编辑部的每一个人述说她们可能从未跟我交流过的话。那个倾听本身,让我感到幸福,也感到珍惜——他们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比做事更重要的,是看顾、体贴彼此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希望能做到“知己知彼”,但对于自己,我们并不能做到了如指掌,有些事情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而朋友们却清楚了解的。

  “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就是一个自我验证的方法。它介绍了自我坦露和回馈经验之间的关系,在别人给我们的回馈中,我们可以验证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增进自我的觉知,也可以让别人了解自己。它的名称是从创始人 Joe Luft 和 Harry Ingham 两人的名字中截取的,“窗”是指一个人的心就像一扇窗,可以让我们和他人彼此看清。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