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命题源于今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一道作文题,在各大网站,自发同题作文者趋之若骛。人生是诗意还是失意?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己经过辨证的答案。当我们告别十七八岁的青涩,有过一些阅历和体验,面对这样的设问,会有些什么样的感受?此次,我们邀请了4位身份职业各异,人生经历迥然不同的嘉宾就这一话题谈及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通过谈话可以发现,无论你现在到达什么样的人生高度,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永远是引导自己前行的重要动力。
张悦然:失意是人生常态 而诗意是一种不太自然的状态
张悦然,1982年生于山东济南,2001年考入山东大学,后考取新加坡政府奖学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专业。她的《葵花走失在1890》《 樱桃之远》《红鞋》《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作品轰动文坛,成为新生代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
18岁,我准备离开从小成长的济南去新加坡。那时,我觉得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精彩——在我的印象里,济南是一个落后的城市,没有变化,我更向往丰富和热闹的地方,我想新加坡也许会带给我更大的动力和满足。
但是,当真的到了那个地方,你会发现繁华物质带来的兴奋其实只是一瞬,我本质上对物质世界并没有那么强的欲望,并不像自己小时候想象的那样。我同时也意识到物质是无穷尽的,我不可能全部拥有。实际上,在那样一个极度干净的、花园式的、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不一定就会带给你心理上的安全感,不会仅仅因为生活在这里就会觉得满足和快乐。很快,我陷入了失落,不知道什么才是我真正想追求的。我特别孤独,无人倾诉,于是开始写作,那段时光是我真正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个起点。
幸运的是,我的作品很快得到读者的回应,我的书被很多读者接受,他们喜欢我,对我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和赞美,那时我很满足,充满梦想和憧憬,我想我的理想就是把我的一生都献给文学。但是我很快就又意识到,文学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自己控制的,比如张爱玲,她最重要的作品在二十几岁就完成了。虽然后来她一直在坚持创作,但在后人看来,她的创作生命早已结束了。文学其实很残酷,它只记取一个人最好的年华。意识到这一点,我又很失落,好像我的文学梦又断裂了,觉得又不能以文学作为我强大的人生目标了。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找到一个个目标,但很快,它们会被我所看到的现实一点点侵蚀,或是被摧毁。其实,人一生可能都在这样的一个不断失望的过程当中。所以,我觉得失意是一种人生的常态,而诗意是一种人生不太自然的状态,有刻意装扮的成分,需要刻意去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加进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的颜色看起来更丰富一些,更唯美一些。
马岩松:最有诗意的时光不是得了奖 而是感觉自己被家人需要的时刻
马岩松,197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2002年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
其为重建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设计的作品“浮游之岛”曾引起广泛关注,并被中国国家美术馆馆藏。2006年,参与了加拿大多伦多标志性建筑设计的竞赛,赢得了该项目(中标)的设计奖。
结婚以前,我曾有过一段深刻的感情。那是在美国,我接了一个活儿,为一家公司做设计方案。恰巧那时,那段感情结束了,我整个人都处在一种非常失落的状态,没有心情做任何事,当然更无法静下来专心工作。一个多月以后,我的情绪才渐渐恢复了一些,开始工作。结果,期限两个月的工作,我仅用了一个星期。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段经历应该是我感觉最失意的。对我来说,事业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失意或者诗意,因为对于工作,我从来没有太多期许,很随性,从来没有觉得过去某个时候是个开始,现在的成绩是目标的达成。
一切都只是过程,一切好像都在顺理成章地进行。反而感情上的事情会让我感觉很受挫,因为我很在意它,而又无法控制......“求之不得”才会失意,“不求”也就无所谓失意。
也许在常人看来,我的生活应该是充满失意的,因为我是一个不太喜欢从众的人,有点特立独行,这给我的生活造成了太多失意的可能性。
比如,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我的同学们纷纷进入大的商业性事务所,能够有好的收入。而我却选了一个有著名导师的设计型事务所,那种事务所一般没什么钱的。
记得当时去面试,我提出的要求就是对方给我报销地铁费。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有钱,要住房子,吃饭,坐地铁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可是当时,我并没有觉得那是挫折或是失意。而我觉得最有诗意的时光也不是我在工作方面得了什么奖,获了什么荣誉,而是在生活中,我感觉自己被家人需要的时候。
记得第二个儿子出生时,我正在国内,而妻子在美国。我飞到美国,妻子住院,我一个人推着购物车在超市里买生活用品、买菜,然后回家做饭,有的菜不会做,就去网上查,然后照着做,再送到医院......忙前忙后的,我感觉幸福极了。
付新华:生命中最大的失意 成就了我最大的诗意
付新华,1969年生于湖北,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就读清华大学EMBA。
曾于1995年创办禾康广告公司,该企业服务于IT领域众多知名企业。1998年至2002年,出任Canon(佳能)中国公司“市场总监”一职。2003年,创立互力文化传媒(中国)有限公司,开始启动“互力健康传媒”项目,为社会广大公众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
突然看到这个题目,好像一时找不到答案。回顾这些年的经历,恰好是生命中最大的失意让我成就了最大的诗意。
从北大中文系毕业之后,我做过文案、媒介、创作,1998年进入CANON公司担任市场总监,这是中国人所能做到的最高的职位。2002年,当我意识到这个职位已经不能带给我更多东西的时候,决定辞职到国外留学。没想到,这个决定改变了我后来的人生。
2003年,在进行语言考试的前一天我接到通知,考试因非典而取消。两个星期后,我到香港参加考试,又因为不熟悉流程而没有带护照。当考试终于通过,却又被大使馆拒签。这一切都是我始料未及的,因为无论从哪方面考量,我都不可能是被拒签的人。一场非典,让我陷入了人生最大的失意。
我对未来的规划因非典而夭折,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从未想过的问题。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著名战地记者卡帕的那幅新闻照片:一个饥饿至极的非洲儿童蜷曲在地,不远处,一只饥饿的秃鹫却在等待孩子的死去,伺机而动......当时我刚刚做了母亲,这幅照片给我的触动太大了!当灾难来临的时候,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从那一刻起,我坚定了要从事“健康教育”事业的决心。于是,互力传媒诞生了。
我并不能说事业的成功就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诗意。伴随着事业成功而来的,是我对孩子和家庭越来越多的愧疚。我每天只有早晨才能见到女儿。有一天我对她说,宝贝,给妈妈看看你的画好不好?她竟然回答:不给你看!你不是我妈妈。我明白她是因为我没时间陪她而生气,但这句话还是让我难过了好久。这也许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失意吧。
生活就是这样,失意与诗意。交替出现,才会让人的感触更深。今年春节,北京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那天下午,先生带着孩子出门了,我一个人靠在客厅的沙发上,笔记本电脑放在膝头,房间里暖洋洋的。我抬起头,看着窗外的大雪,突然觉得特别幸福,就给我的好朋友发了一个短信。她的回复是:难得这样的时刻,尽情enjoy吧。朋友的话是对的,尽情enjoy吧,enjoy诗意,同时也enjoy失意。
小巫:维持现状是最容易的 诗意在于不断的改变和成长中
小巫,1965年生于北京,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致力于儿童发展和家长心理研究与咨询工作,在多家育儿、时尚及心理类杂志和网站上主持专栏。其教育系列书籍包括《让孩子做主》、《给孩子自由》、《和孩子划清界限》及《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在别人看来,年轻时的我生活光鲜,早早就拥有很多头衔,留学美国,职位也不错,接受著名媒体采访......但是,这些外在的光环并不代表我的内心就是满足和幸福的。
幼年时,父母因工作和生活所迫,将我送离他们身边,导致我们错过建立亲密关系的良好时机。那一代父母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较大,对我严格管教,不许我异想天开,生怕我招惹麻烦。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我一直生活在被压抑与被否定的状态里,父母总是说:“不能做这件事!”“怎么可以那样想?”“干嘛非要跟别人不一样!”我喜欢文学和戏剧,可是父母坚决反对我从文从艺。高考时,他们严禁我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最后我报考了北大英语系。
儿时的经历造就了我反叛的个性,比如,我成心放弃父母要求我学好的理科功课,故意考不及格。父母曾经禁止我做的,长大后我都做了:我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还业余导演了好几出话剧。
虽然表面上我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可因为这都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实现的,我自己并不快乐,内心总是充满挣扎和自我否定。
30岁,我在美国的一所大学担任教务长,然而我的情绪却糟糕到极点,无法觉察和体味生命的意义。恰在那时,我遇到著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接触心理学,是我生命转变的开始。生儿育女带给我全新的世界,让我经历了非凡的成长。两年前,我被诊断出癌症,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有两个孩子,我不能死!我要拼命活下来,陪伴他们长大成人!除了配合治疗,我努力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变得更加健康。
改变的过程是痛苦的,而变化后的成长却充满难以言述的快乐!人们本能地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愿意改变,维持现状是最容易的。人们也习惯性地将失意与诗意对立起来,非此即彼。其实这两者相辅相成,互补互益,缺一不可。
在经历了数次脱胎换骨之后,我相信,人生的诗情画意就在于不断的改变和成长之中。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个过程将贯穿生命的始终!
TIPS:今年还有什么好玩些的高考作文题?
上海:《必须跨过这道坎》
天津:《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广东:《传递》
浙江:《行走在消逝中》
山东:《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辽宁:《我能》
四川:《一步与一生》
江苏:《怀想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