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妈妈记忆的菜

  在下馆子还没有成为生活常态的年代里,我们日常三餐基本都在家里解决,妈妈做的菜贯穿了未成年之前的整段美食记忆,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家庭的饮食结构、口味和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形成深远影响。

  被启蒙的味觉

  艾菲发现先生特别爱吃咸菜,即使餐桌上食物丰富,他也会想来点小咸菜下饭,觉得爽口舒服。即便是在营养知识普及的今天,咸菜已经被毫无疑义地摒除在健康食谱之外,但先生似乎也置若罔闻。有一次和婆婆聊起,才知道先生从小吃惯了咸菜,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没那么好,咸菜是一年四季常备的下饭菜,这种口味的养成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改之,也不是从理性上就能说通的事,味蕾上的、情感上的留恋都令人难以割舍。

  芳芳到现在为止,仍然习惯早餐吃米饭,这个饮食习惯缘于她的家庭。“小时候,家人起床后经常是吃米饭配菜,有时妈妈还会做上一碗牛肉粉丝汤。”对芳芳而言,早上吃米饭意味着一种对自己的嘴巴负责任的态度,这一餐吃完,就好似奠定了一天的好心情。“妈妈那时候对于早餐的坚持,让我特别看重‘吃’这件事,到现在如果一天里没能吃到好吃的,都觉得这一天白过了。”

  很难说清楚,那些一板一眼沿袭家庭饮食习惯的人,究竟是出于对曾经熟悉的口味的眷恋,还是因为一种情感的牵系?

  在事业单位任职的张怡,也有自己特别的小坚持:不管时间有多紧张,她都会争取在餐桌上放一碗汤,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紫菜榨菜汤。而这也跟她童年的记忆有关:“我们家吃饭桌子上必然有汤,有时候是蔬菜汤,有时候是排骨汤,简单的随煮随吃,复杂的要炖上一个下午。有时候我放学回家,妈妈的汤还在锅里炖着,我趴在餐桌上写作业,听到汤沸腾时气泡顶着锅盖咕嘟咕嘟的声音,特别安心。我也去别人家里吃过饭,不是每户人家的餐桌上都有一碗汤的。所以,不可缺席的那碗汤,在我眼里就像一个仪式,象征着妈妈对这个家庭的用心和付出。”

  住在手工时代里的妈妈

  曾经被视为社会进步象征的工业化生产,现在成了许多人的遗憾。想吃饺子?超市里有品种丰富的速冻产品;想吃罗宋汤?现成的汤料包加水一煮就好。被简化的烹饪程序,在最初的确带给我们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一些乐趣和情感也由此磨灭。当繁忙的我们无暇走进厨房的时候,妈妈的菜再一次飘来令人垂涎的香味。

  上海东方商旅酒店的行政主厨方俊,说起小时候妈妈做的酒酿汤圆就十分怀念。妈妈会先去王家沙买糯米粉、黑洋沙(芝麻馅料),去南京路的沈大成买酒酿,从原料到制作,步步精心。而且家里做的酒酿汤圆里是有馅的,这和现在饭店里吃到的都不一样。那些繁琐的准备过程,伴随着妈妈灵巧的手,成就了年少时最有滋味的回忆。

  在上海长大的Julia说:“小时候我很喜欢吃春卷,妈妈做的春卷有两种口味,咸的用白菜、黑木耳、肉丝做馅;甜的用红豆沙。豆沙是妈妈自己熬的,要熬一整个下午,不停地搅拌,很费时,一下油锅,香气四溢。”不过她也承认,纯粹从味道而言,妈妈做的跟现在卖的速冻春卷也许没有太大差别,但“因为有了妈妈费心费力,那些食物会因此散发出特别的味道,让人铭记不忘”。她现在偶尔也会自己动手包一次饺子或者做一回春卷,“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做一种点心,感觉时光都被包在点心里面了,有一种格外从容的自在。”

  在电视广告纷纷以“3分钟就能炖好汤”“5分钟美食出炉”为卖点的同时,花更多时间,用传统方法来制作一道菜,对我们来说,也许代表的不只是对一种精心烹饪的味道的眷恋,也是对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做菜是一个表达爱的过程,就如同当年妈妈精心为我们做一餐饭的时候,心思也都凝结在里面了——这是今日速食所不能替代的。

  那些让人念念不忘的滋味

  如果问起妈妈做的哪道菜让你的印象最深刻,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随机问了身边许多朋友,虽然答案各不相同,但“红烧肉”被人点名次数最多。诸如红烧带鱼、油爆虾、回锅肉、红烧鸡块之类的也名列榜上。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滋味浓重。主厨方俊认为:“这些菜滋味浓厚,充满爆发力,容易刺激味蕾,让我们在孩童时代特别贪恋,也因此特别难忘。”

  小意最喜欢妈妈做的红烧大排,直到现在20多岁了,每当妈妈做这道菜,她一定会抢要那碗酱汁饭。“从小到大,大排烧完后的锅子一定是不会直接洗掉的,不然太浪费精华了。妈妈会拿一小碗白米饭在锅子里再炒一下,于是黏稠的酱汁渐渐裹上饭粒,一阵心满意足袭上舌尖,食欲疾速大开。吃进嘴里的米饭油乎乎的,肉香无处可逃,全在齿间缠绕,上海菜浓油赤酱的妙处可见一斑。而且因为一碗沾了荤的米饭,心里有种得了额外赠品的愉快。就算现在有时在外吃饭,也会盛点酱汁拌米饭吃,但它和从妈妈手中拿到的那碗不登大雅之堂的‘刷锅饭’,真是两回事。”

  传承妈妈的手艺

  方俊身为酒店的行政总厨,中西料理都拿手,但说到传承自己母亲的手艺,却认为很难复制。“像红烧肉、油爆虾,我也会做,但和我妈妈做出的味道还是不一样。妈妈有自己多年的经验和一些小诀窍,比如火候、时间,她都有自己的控制,这些细节很难完全学到,但它们就会使菜的味道不一样。”这无法替代性也为妈妈味道贴上了一枚专属标签,对孩子来说,妈妈的味道可能就是那个“唯一”,无人可及。但妈妈擅长做菜的状态却可能成为榜样,妈妈的菜谱也将是我们的食谱参考。“基本上,我做菜的一些搭配、调味方面的技巧都来自妈妈。比方说,烧鱼的时候同时放醋和黄酒,去腥又提鲜,炖肉汤的时候加半个连皮的大蒜,可以解腻。

  不过妈妈那一代人,对营养搭配不太了解,我会根据学到的健康知识,修正一些不太妥当的烹饪方式。”对于Emma来说,很会做菜的妈妈是她最好的烹饪启蒙老师。

  而对那些童年时代,妈妈的菜没有和美味产生联系的人来说,他们的记忆中是否会留有一处空白?在网络上非常有名的美食达人胖星儿几乎每日分享一菜,让众多粉丝大饱眼福。但在采访中发现,原来胖星儿有个特别不会做菜的妈妈,“小时候每天早餐几乎都是吃一模一样的东西,也基本上没什么可以夸耀的拿手菜。”当时她并不觉得沮丧,但到长大成人之后回头看,确实觉得有些遗憾。也许是为了弥补小时候的那分缺失,她后来喜欢上做菜,而且花样翻新,创意无穷。胖星儿现在也是一位妈妈,她带给孩子的美味记忆里显然减去了那分遗憾。所以,妈妈们不妨抽出时间多学做一些好吃的,像我们的妈妈曾经带给我们的一样,让孩子的童年记忆里也充满挥之不去的浓浓香味。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