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他人-“质疑,是为了建立有信任感的社会。”

  杨大明,财新传媒副总编辑。1982年开始从事媒体行业;1998年与胡舒立等共同创办《财经》杂志,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新闻刊物之一。2010年,他与胡舒立以及大部分同事离开《财经》,创办财新传媒,旗下媒体包括《新世纪》周刊、《中国改革》和财新网等。

  《心理月刊》:你们很多文章都在对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出质疑,你的性格也是这样充满质疑精神吗?

  杨大明:应该是的。记者90%的工作是提问,提问也算是质疑的一种吧。质疑是新闻职业的属性,这个职业也让我质疑的性格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会主动提出多方面、多角度的看法。

  有一种说法是,负面新闻多了,人们会很难互相信任,您怎么看这种说法呢?

  一个新闻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得看你的观察角度。比如“法制报道、案件报道多,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这其实是积极现象,说明我们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在往前走,而且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建立有信任感的社会的。

  媒体追求什么?它希望澄清事实真相,追求信息公开和透明。而信任的前提正是,有比较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和表达意见的环境。很多问题都是信息的阻塞、不透明造成的。看看那些关注度比较高的社会事件,矿难、食品安全、日本地震及核电事故究竟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都是由于事情真相没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加重了大家的不安定感。真实的信息,能够消除很多不必要的恐慌。

  从个人角度来看,你认为是质疑更重要,还是信任更重要?

  信任更重要。在很多情况下,信任是记者和公众、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联系的前提——信任对于关系而言非常重要。质疑其实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最终建立有信任感的社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媒体最重要的是“公信力”——社会信任;有公信力的媒体是有独立思考、判断的,判断的过程离不开质疑。

  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和朋友们在一起,我会对很多事情保持独立看法。我性格还是比较随和的,更多是倾听、观察、讨论,我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带着耳朵,而不是带着嘴”,先了解,再进一步探究,不轻易表达意见——但这不表示我没有自己的声音。

  你们的团体是一群充满怀疑精神、思想独立的人,却可以彼此信任,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这个社会中,有些群体是自然聚合在一起的。他们对社会的看法比较接近,分析问题的认识框架比较接近,愿意共同维护一个职业理念,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甚至交流习惯、兴趣也比较相近,他们聚合在一起要做一个媒体平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信任是应有之意。我们的团队在做《财经》时是这样逐渐凝聚起来的,今天仍是如此,是大家自由选择的结果。大家互相认同、互相信任,因为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