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差异-我们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

  那天,收到演员刘烨女友发来的短信,上写道:“去看电影《硬汉》吧,刘烨主演的,角色很特别……”于是兴冲冲去看了这部电影。刘烨的形象的确非常“硬汉”,拳头一攥,浑身的肌肉块块清晰,他扮演的角色叫老三(与《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非常相像),大脑真的“进水了”,一次下水救人时因缺氧时间太长,而变得迟钝。他仿佛正义的化身,哪里有坏人他就出现在哪里,做的都是除暴安良的好事。他反复说一句话:“有一种力量,是专为消灭邪恶而存在,那就是我!”

  电影中的尤勇、孙红雷等,都是著名的很“man”的人。导演丁晟在某次采访中说:“我讨厌那些太柔软太细腻的东西。我刻意找东北人、陕西人,一定要是条汉子,才能知道硬汉的气质来自什么样的内心。”这些可能就是刘烨女友所说的“特别”吧。自古美女爱英雄,英雄也爱美女,又一次得到印证。

  相异而相吸

  虽然社会上趋于中性化的男人或女人日渐增多,但呼唤“硬汉”的声音却从不曾减弱。30年前女人发问:“中国的高仓健,你在哪儿?”,今天的情形依然如此。采访过程中,问女人最欣赏的男人什么样,我们反复听到高仓健和孙洪雷的名字(他们似乎成了“纯”男人的代名词)。于是,我们会在影视作品中时常看到很“男人”的造型,这也就不足为怪了。一方面男性渴望自己勇猛强大;另一方面,女性对此也持欢迎态度。男人这么做是否为了取悦女人,这是值得探讨的一点。此外,女性还会把更多美好的品质赋予男性,比如理性,果敢,胸怀,格局,等等(参见后文见证部分)。

  男人进取、永往直前,女人被动、守持等等,这种明显的差异,许多人都表示赞同。在心理学家眼中,其中的原因首先在于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比如男性的生殖器外显,女人的内隐;而在人类学家看来,远古时期,男人打猎、征战,女人留守家园,这些痕迹积淀到人类的潜意识中,也造成男女不同的生活态度。虽说近几十年来,女性一直为争取男女平等而努力,但平等并不是否认男女之间的差异(参见后文对皮斯夫妇的专访),因为只有差异才能产生欲望——“我们面对一个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时,才会产生爱情的晕眩”,法国心理学家吉拉尔·博内(Gérard Bonnet)这样认为。如果对方与我们自己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又怎会有好奇心去接近、了解他/她呢?网友Cerise给我们写信说:“虽然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男性阴柔之美与女性阳刚的一面,仿佛男女的差异在缩小,但我坚信男人和女人真的大不相同。对待爱情、亲情、友情的思维差异,如同生物密码一样写在我们体内。正是这种差异吸引着彼此,让对方像谜一般让我们捉摸不透,乐此不疲地去探索。”

  男人“钻洞”,女人“挖井”

  根据异性相吸的原理走到一起以后,我们才发现,差异又常常导致男女之间的沟通困难,误会因此频频发生。所以,当有人说:男人女人是两个物种,说不同的语言时,我们皆谓言之有理。这就是美国婚姻顾问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一书中的主题。

  随后,其他国家的人们也开始出版一系列有关男人女人的书籍,比如澳大利亚的皮斯夫妇撰写了《为什么男人爱撒谎,女人爱哭泣》这类的系列丛书,我国电视主持人曾子航作为新晋情感作家,出版了《男人不说,女人不懂》,即将面市的是《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如果女人当真要与一匹“野生动物”共同生活时,她会开心吗?那还真是不一定。于是,学习用对方的语言进行交流才是明智之选。

  格雷的“外星人理论”中,有一个最著名的观点“男人钻洞,女人挖井”,意思是说,男人遇到困难、挫折时,首先想到的是逃避,钻进“洞穴”里,而女人的情绪像波浪,起起伏伏,低落时就像沉到“井底”。掌握了这条金科玉律,当男人沉默不语时,女人不用逼问,相信他自己会慢慢恢复过来;当女人跌到低谷时,男人给出的帮助可以是理解和安慰,而不是急于拉她上来。

  我们在采访中,不止一个情感问题专家谈到“洞穴理论”,看来格雷的知音在亚洲多一些,这一点他本人似乎早有预感。他曾经在欧洲演讲,回答记者采访时说:“亚洲人更能接受两性差异这个观点,在文化上更能反省自己。而欧洲人较难接受。如果我让欧洲女人对她们的男人顺从一点,她们就会非常不高兴。”他也遭到欧洲女权主义者的讽刺、揶揄。对此,格雷嘲笑说:“她们就像20年前的美国女权分子,不成熟,没结婚,总是叫喊着‘我做自己想做的,不用谁告诉我该怎么做’。”

  “白骨精”+“狐狸精”

  如果说格雷的话有道理,也许是因为亚洲妇女做到了把家庭角色和职场角色分开。在外做“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回家做“狐狸精”,懂得温柔体贴丈夫,这是情感专家曾子航的观点。他还用另外一个比喻表达同样的意思:“在外面做‘大女人’,回家做‘小女人’。”我们或许认为他给女人提出的标准太高,能在两个领域尽显风骚,那不是“女超人”吗?

  其实不然。如今女人虽说也走出家门投身职场,但她对自己或社会对她的期待,远没有像对男人那样高,她总是有路(家庭)可退。并且,即便在职场上失败,对她而言,也不是多么严重的事情。而男人看似单一的角色,只有家庭外面一个,但“事业上的成功高于一切”,他要永远进攻,做强者,始终处于“背水一战”中。这是我们采访的情感问题专家们的共同看法。男性心理研究学者蓝怀恩进而指出:“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上面有两张面孔,一张男人的面孔,看着家门外;一张女人的面孔,看着男人的背影。”这样的男人女人,情感上是错位的。

  谁为阴,谁为阳?

  这幅画面其实是男人或女人把自己固着于一个角色,所以今天的男人女人都在抱怨“活得很累”,这是我们的社会现实。也是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不够全面。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中的神经结只有10%是生来就有的,剩下的都是在外界刺激下形成的。

  所以,神经生物学家凯瑟琳·维达(Catherine Vidal)认为:“我们的大脑是可塑的。一个橄榄球运动员和一个律师,他们大脑的区别比男人和女人的大脑的区别更大!”男人和女人,我们是如此相似。情感专栏作家连岳对此持赞同态度——我们采访他时,他说男人和女人没有什么不同,除了生理上的。

  弗洛伊德早就发现,人在诞生之初拥有双重性别,在随后的成长过程中,女性和男性的特征逐渐形成。精神分析学家安娜·杜夫芒戴尔(Anne Dufourmantelle)提出:“男人身上带有部分女性特质,当他遇到其他女性时,这部分特质可能与女性发生冲突。同样,女人身上也带有男性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备受推崇。男人可以变得女性化,女人也可以为了某段关系、某项工作或某个特定的场合变得男性化,这种变化从幼年时期就已开始,并且在人的一生中不断进行。”

  在现实中,没有谁是绝对的男人或绝对的女人。最好把性别比作一个刻有度数的量杯,在上面标出一个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程度级别,而不要把他/她归入两个绝对对立的性别群体,这对男人和女人都更有好处。事实上,情况就是这样发生的。网友cococai写道:“有人说男人粗枝大叶,可在带小孩时,我发现我是粗心的一个,而我先生却十分细心,甚至过分认真和紧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并不绝对的结论:差异性让我们发生“触电”反应,而相似性让我们的欲望得以生长。过于强调“我是大男人,你是小女人”,不一定有助于建立一段美好的关系。也许接受并包容双方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完善我们的关系。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性别

  荣格认为,每个男人身上都存在女性人格特质(阿尼玛),每个女人身上也都存在男性人格特质(阿尼姆斯)。

  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在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心理上的双性倾向,而荣格则进一步认为,在每个男人身上都存在女性人格特质,称之为“阿尼玛”;每个女人身上都存在男性人格特质,称之为“阿尼姆斯”。阿尼姆斯和阿尼玛被荣格称为原型,属于集体无意识的普遍的象征符号。阿尼姆斯对应道教中的“阳”(荣格曾花多年时间研究这一哲学),与之相关的特征有:理性,研究和创新精神,创造力,运动,冒险,自我超越,等等。阿尼玛则对应道教中的“阴”,与之相关的是:直觉,感性,倾听,接纳,分享,共情,照顾他人,等等。在荣格看来,这些特质让我们不仅能理解异性,与之交流,同时也能使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通过自身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之间的对话,通过不断的角色转换,我们感受到“完满”。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