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正在厨房里忙碌,她听到儿子放学回家了。儿子张超17岁,身高186厘米,他径直走过客厅。贾玲听见砰的一声门响,知道儿子已经进了自己的房间。她叹息道:“我和他爸爸背地里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哑巴变异人’。因为在一年的时间里,他身高增加了15厘米,跟我们的话却少了90%……如果哪一天他主动说‘咱们吃什么?’或者‘今天晚上有什么电视节目?’,我会感觉像是过年一样!”
都是摇滚乐的错
这种状况确实令父母们困惑不解。不管是否愿意相信,这种问题以前并不存在。在欧美,它的出现始于1950年代,伴随着“少年”这个概念的形成而诞生。社会学家米歇尔·菲兹解释说:“在此之前,当然也存在某些代沟导致的冲突,但父母与孩子始终拥有共同的语言。但是,随着摇滚乐的流行,以及少年文化的建立,父母与少年之间的沟通完全被毁掉了。”
在中国,情况极其类似,自从1980年代,崔健的一曲《一无所有》一夜之间风靡全国之后,十几岁的青少年面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开始闭上了嘴巴。
在如今这个时代,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更加拓宽了这种代沟。不过,当爸妈的不要因此过于紧张,因为沉默其实是少年内心沸腾的反映。莫罗为少年辩解说:“很难用语言表达他们身上发生的新变化,比如身体生理上的剧变以及接触到的人和新事物。”精神医生达尼埃尔·马塞利进一步解释说:“他们害怕自己把内心的一切都抖出来,也不愿意打开阀门,把只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全放出来。”为了建设自我,他们需要在父母与自己之间放置一扇半透明的屏风。他们不希望父母猜中自己的心思,为的是远离各种偏见和干扰,独自长大和成熟。
波尔多大学的精神医生沙维·博姆罗提醒我们:“是谁教孩子说话,难道不是生养他们的父母吗?因此语言代表着父母的管制。”针对母亲的抱怨,张超反驳道:“我并不是什么都不跟父母说,我只是不想把一切都跟他们说。因为每次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谈话很快就会变成警察对犯人的审问,所以我宁愿不聊天。不过,我保证,我与同学之间没有丝毫的沟通问题。”
■ 什么时候真的感到不安?
这就是“正常”的沉默与令人不安的自闭之间的差别所在。如果自闭突然出现,而且不仅不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其他所有人交流,即使涉及从前很感兴趣的领域也不愿意开口,那就需要警惕了。马塞利医生认为:“如果这种状况超过3~4个月,就必须去看医生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要用世界末日式的话语吓唬孩子。”博姆罗建议:“这个时候,跟孩子的对话中最好更多地使用‘我们’,以避免让孩子感到自己独自背负着严重的问题,还能体会到父母主动帮助自己的用心。不要对孩子说‘你需要马上去看心理医生’,而可以说‘我们感觉大家有些难以理解。你是否同意我们一起去寻求专家的帮助?’。”
■ 别强迫孩子和你说话
当然,这种内心深处的不适感并未触及大多数少年,沉默对他们通常意味着某种反抗的欲望。不过,如何与那些因沉默而与我们疏远的少年保持联系呢?博姆罗医生强调:“千万不要不惜一切代价地试图与孩子保持语言的联系,因为语言联系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完全可以与孩子分享语言以外的一些东西。”
张超就很喜欢每周和爸爸去钓鱼,钓鱼的时候只能听到两个人的呼吸声。记得有一位母亲曾跟笔者说过,女儿不愿意多说话,却喜欢在母亲准备晚餐的时候,静静地坐在一旁。这是女儿与母亲继续保持联系的方式,她的母亲也很尊重这种方式。所以,不用担心,即将成人的孩子还是非常需要父母的。这些‘小青年’非常善于在父母有别的事情要忙的时候提出要求,从而抱怨分身无术的父母不愿意听自己讲话。因此,与少年的交流需要把握一种平衡,不要松手,也不要抓得太紧。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我们要勇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