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平衡-爸爸,为什么要工作?

  如何将努力的意识、成功的快乐和责任的意义传递给孩子?精神分析学家克罗德·阿尔莫总结出一些要点。

  大人必须要工作,孩子则必须要学习,学习就是孩子的工作。那么,如何把“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呢?精神分析学家提供了3点建议:1.对孩子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开始得很早;2.身教的效果优于言传;3.这种教育必须建立在欲望、快乐和规则三个支柱之上。

  允许孩子思考

  “劳动”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意识。它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意味着人必须有思考、想象、渴望和行动的能力和长期坚持的毅力。这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吗?显然不是。有的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获得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权利。父母替他们思考和作出决定,替他们打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同时,一手包办的父母又口口声声称他们“懒惰”,丝毫没有意识到孩子身陷父母制造的桎梏之中,无从获得努力的意识,体验奋斗的快乐,更别说品尝成功的喜悦了。

  失败当然没有关系

  想要将劳动的价值传递给孩子,必须从孩子很小开始,让他/她自己去体验生活,面对现实,获得经验。当然父母的解释、支持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不知道和失败都没有关系。告诉孩子,即使是最博学或最成功的人,小时候都和你一样不知道或不会做很多事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逐渐学会的。如果全力以赴地做某件事情,迟早是会成功的。获得成功是非常快乐的。你会感到自豪,并得到别人的赞许。

  孩子只有在懂得以上事实后,才不会在失败的体验中感到无能或低人一等,而是从中产生重新开始的欲望,由此变得勇敢、勤奋,并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按照这种方式培养长大的孩子,“劳动的价值”是与“欲望”和“快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比说教、打击、约束更可靠、同时更有利于孩子自我绽放的支撑点。

  不那么情愿的规则

  那么,如何面对那些人们一点也不想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呢?因此,我们必须有第三个支柱,即“规则”,它代表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须遵守的义务。孩子应该懂得:不论是谁,都不能为所欲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务。每个人的成就大小都是和他/她付出的代价成正比的。刘翔如果不努力训练,就不可能成为奥运冠军。很多时候,人们为了以后获得更大的快乐,必须牺牲掉一些眼前的小快乐。想要把不情愿也要做的规则传递给孩子,需要父母长期不懈充当监督者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孩子获得的经验使他/她能理解规则和限制存在的必要性。

  这三点对于将“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孩子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成了“劳动价值观”,孩子将不会把工作和努力视为一种必须忍受的束缚,而是一种把握自己生活、不断更新的可能性。

  和孩子们聊工作

  丽江、美江、蚪蚪、优优、钻石、杜杜,是7~12岁之间的孩子。我们把他们邀请到《心理月刊》,和他们一起,趴在地上聊他们对工作的看法。

  ■ 你们觉得什么是工作?

  钻石:工作就是能赚钱,可以买东西。

  美江:我觉得工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很有成就。

  ■ 工作辛苦吗?

  丽江:辛苦。我妈妈每天6点钟就要起来,周末也要工作,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上班,晚上得八九点钟回家。

  杜杜:比我爸爸好,我晚上8点睡觉,不知道他几点回来。

  优优:也比我爸爸好,我爸爸晚上12点下班。

  钻石:比我爸爸好,我爸爸在南京工作,一两个礼拜才回来一次。

  蚪蚪:我妈妈去卢安达工作了,要去两年。

  ■ 爸爸妈妈的工作这么辛苦,不工作好不好?

  杜杜:可是他们不工作,钱就不能挣来,我就上不了好的大学和中学。

  钻石:如果他们不工作,老在家,我就没法偷偷看电视了。

  丽江:好是不会太闷,不好是想买的东西都不能买,因为没钱了。

  ■ 你们将来想做老板,还是给别人打工?

  美江:打工太累了,不值。而且你干了也白干,这个房子盖了也不是你的,不如去做钢琴家。 

  蚪蚪:当老板好!老板坐在办公室,翘着腿,还能玩游戏。

  丽江:老板自己不用干活,吩咐别人干活就行了。

  钻石:老板更累!

  蚪蚪:可老板挣钱多。

  丽江:老板钱多,买大车,住酒店别人给你开车门。

  钻石:可是老板的活干不好,比他大的官还要批评他。

  ■ 如果现在你是妈妈,你的宝宝发高烧,老板打电话来说要你去加班,你会去吗?

  丽江:那就让爸爸过来。

  杜杜:爸爸要有事呢?

  丽江:那就找姥姥。

  优优:姥姥去世了。

  丽江:那就找爷爷。

  钻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没有,你怎么办?

  丽江:找个保姆。

  (你就没想过拒绝老板,留下来陪宝宝?)

  丽江:这样不值得。好不容易干到有点成绩了,不去很可惜。我就让别人给宝宝喂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