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变化-每次考验都是一次成熟的机会

  事业成功的金妍最近突然闷闷不乐起来,可她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件:生活顺利,多年来经营一家国际旅行社,丈夫经商,儿子小学快毕业了,刚刚把家从拥挤的宣武区搬到了东边的高档社区,办公室也是越扩越大。可是她却说自己陷入了抑郁,像丢了魂一样,对什么都没兴趣,有时恨不能拔腿就走,抛开家庭,推掉工作......

  她自己能说清楚的前因后果,一是儿子在学校淘气,她被老师叫去挨了一顿批评;二是不喜欢新家,刚装修完,就想把房子卖了,搬回原来的地方,仅此而已。别人眼中的小事,却打翻了她的平衡。她同朋友诉说,去找心理医生。而心理医生告诉她,她不一定得了抑郁症,可能只是遭遇了一场40岁的中年危机。

  而立之年的杨杰几个月前刚刚经历了一场痛苦的情感折磨,现在又突然遭公司解聘,他一下子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何去何从?收入没有了,可房子的贷款每个月还是要还的,真是屋漏又逢连阴雨......一朝背上房贷,日子就不免心惊肉跳地过,谁能保证在今后的10年、20年里不遇上什么天灾人祸呢?失恋、失业,杨杰剩下的唯一身份就是“房奴”了。在30岁这个年头他受到了命运的戏弄,生活中危机四伏。

  危机,危机,这个不陌生却不讨我们喜欢的词,除了被用来指“经济危机”或“政治危机”以外,还指我们在内心世界中经历的混乱时刻,以及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的种种变故。佛教说“诸行无常”,即世间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不论是我们的内心还是外部世界,都处在变化中,变化过大则会导致生存危机。

  生活不是一条平静流淌的河流,狂风暴雨会不停地吹打我们,令我们丧失信心,丧失甜蜜的幻想,把我们从昏昏欲睡的日常生活中惊醒。在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危机的发生违背我们的意愿,但它却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警醒。它迫使我们重新梳理生活,重新看待自己。

  常规的危机

  这是一些阶段性危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遭遇。第一次也是最震撼的一次,就是出生:从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破茧而出,与母体分离,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变化如此巨大,有些人甚至毕生都在寻找这种重回母体的安全感—在爱情或醉酒中找。

  在那些让我们脱胎换骨、蜕变成人的危机中,艰难的分离过程是最主要的扰动因素。

  比如青春期,从青少年逐渐步入成年,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在发生变化。这也是“叛逆期”:谁没有见过那些稚嫩而严肃的脸庞呢?他们时而蛮横,时而脆弱,时而疯癫快乐。他们怀疑一切现有秩序,成人也不足以成为他们塑造自我的榜样。

  法国青少年专家帕特里斯·于埃尔医生认为,青春期的危机是正常的,没有危机倒是令人担忧的。孩子的大脑想象功能日渐觉醒,身体充满活力,丰富的创造力让他们对现有的秩序不屑一顾。青春期是孩子从蛹化蝶的过程。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青春期危机恰逢父母的中年危机。如果父母自顾不暇,怎么能帮助叛逆中的孩子?于埃尔医生的观点是,父母应该先解决好他们自己的危机,然后才能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的危机也是一次性别危机,女孩这个时期开始恋爱,一点一点变成女人。一方面她要认同母亲以塑造自我,另一方面又要脱离母亲以扮演自己的女性角色。在生命的每个关键时期,女性人格都在不停地发育完善:出生,青春,生育,一直到更年期。

  男人们也逃不过这些内心的摇摆动荡。到了40~50岁,有些男人突然感觉老了,力不从心了,而这时,女儿有了男朋友,公司里也有年轻人赶上来……突然走到人生的正午,人变得焦虑起来。

  荣格说过:“因为中年是人生彻底绽放的时期,用足了所有的能力和意志力。但是,中午也是黄昏降临之前的时刻。”这就是中年危机,中年人感到了时间的紧迫,思索起生命的本质问题:我过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年轻时的梦想哪儿去了?我愿意和身边这个女人一起老去吗?我做了该做的吗?还有时间吗?这些内心的冲突让他一次次跃跃欲试,换一种活法,过一种更激烈、更真诚的生活。

  最后,老之将至,生命的长河终于平静。不论男人女人,老年都被看作是智慧之年,这令人期待。但也令人恐惧,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幕即将落下,每个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结局。

  不过,我们也会见到如杨振宁一样的人,以82岁高龄迎娶28岁的新娘。虽然罕见,但我们毕竟看到了另外一种走到终点的可能性,他的勇气和开拓精神不得不令人佩服。

  痛苦不分等级,程度也因人而异。对这个人不重要的损失,对另一个人却是沉重的,这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成长背景。“当我最好的同学离开我出国定居时,我悲伤得要崩溃了。”丽达童年时跟随家人多次迁徙,失去了很多小伙伴。面对一个朋友的离去,她没有办法做到不受伤害。

  总之,不管经历过哪种情况的考验,我们总会越过一个台阶,或者是迈向绝望和死亡的台阶,或者是进一步走向成熟的台阶。哲学家尼采坚信:“杀不死你的东西会让你成长。”

  自己选择的危机

  有些变化是人们自己选择的:比如决定离婚、辞职、过一种违背父母心愿的生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会为自己决定的变故而痛苦吗?会的。当一种关系破裂时,尤其是爱情或家庭关系破裂时,选择决裂的一方必须要面对那个被动的一方。内疚和来自周围人的指责,会使他进退两难,动摇自己要离去的信念。

  共同生活10年后,凯文选择离开妻子蒂娜。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十足的混蛋、叛徒。面对妻子的悲痛、7岁儿子的惶恐不安、亲友的反对,他离去的脚步一停再停,这种伤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这些内心情感的撕裂,自相矛盾的意愿,是非常难以调和的。

  20岁的顾贺打算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考大学,不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去学医,他要到外面去闯荡世界,靠打零工来维持生活。这时,他发现自己给父母带来的痛苦大得无法形容,母亲对他失望又绝望,差点和他断绝关系。他感到很痛苦,但还是打点行囊浪迹天涯去了……

  不过,不管是背信弃义的一方,还是留下来的一方,感情关系的破裂带来的痛苦都能带来积极的变化。利用这个机会,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和爱人的关系,我们希望从他/她身上得到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总是爱上同一类人,上演同样的悲剧?分手让我们看清自己,我们的抗打击能力和接受现实的能力会不断增长。

  为了安全度过危机,我们在必要的时候要敢于向他人求助,“实在扛不住的时候”,要接受别人的陪伴。把痛苦用话语表达出来是至关重要的,而我们的社会对此缺少认识。

  ■ 向痛苦中的人表达自己的同情。

  这时候,话语就是最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对方打开压抑的情绪。还要同家里其他人谈谈。大家不用作什么决定,只要一起讨论就够了。这有可能让处于痛苦中的人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

  ■ 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最好同认识的心理医生聊聊,听听他的建议。如果当事人的情形变糟,就要向心理医生征求意见,了解哪些表现是令人担忧的(性情突然改变,封闭自己),这些表现可能是自杀的前兆,应密切注意。

  ■ 自己也要去看心理医生

  自己爱的人陷入危机肯定要波及自身。所以有必要同一个中立的心理医生谈谈,这样,自己会把问题看得清楚一些,并认识到:对于自己所爱的人遭受的痛苦,我们是无能为力的。看清这一点非常困难,但接受了这个事实,就能让自己如释重负,对我们想要帮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安全的感觉》

  如何使自己强壮,以积极应对一个变化中的世界

  人类社会最近50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5000年。变化剥夺了我们的安全感。如果外部世界不能提供安全感,则我们建立内在的安全感至关重要。内在的安全感可以让我们变得强壮和积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变化和突发事件,从容应付生活中的挑战和危机。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英国心理学家,多年致力于研究安全感。他在书中告诉我们一些建立内在安全感的方法,比如:操作暂停按钮,超然事外;关爱自身,控制体内的化学物;超脱人类文化无休止的刺激;重新与大自然、宇宙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建立联系......人的内在安全感来自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作者:(英)威廉·布卢姆
  译者:梁豪、王彦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定价:12.0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