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用时间-放慢速度,刻不容缓

  了不起!如果你在看这段话,就说明你拿出了10分钟时间,哪怕只是粗粗浏览一下就翻到了后面的文章——至少你选择了休息和阅读,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你知道如何找到时间,如何从容不迫地享用时间。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被繁杂事务缠身,每天百米冲刺,抱怨时间匆匆流逝——这样看来,你的行为几乎可以算作英雄壮举了!

  关于我们的时间,最不可思议的矛盾在于:一方面我们拥有的时间的确增加了,可是感觉时间不够的人却越来越多。

  30年来,时间这笔财富确实得到显著增长,我们的人均寿命增加了3年,男人70岁,女人74岁(北京地区的人均寿命已达80岁);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也大大增加了:实行双休日12年来,每年至少有114天的假日,换句话说每年1/3的时间都在休假。

  可是我们为什么还是感到时间不够用,有忙不完的事情呢?我们编辑部在讨论时间的问题时,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说时间紧张,甚至希望每天能有28小时!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时间的匮乏?我们又该如何防止这种失望呢?

  什么都要干啥也干不好

  虽然每个人的一天仍然是24小时,但是打发时间的方法却变得多种多样。30年前,家里有电话、电视的都很少,更不用说手机、电脑、汽车了,人们只要能获得基本的生活需求就满足了。除了吃饭、睡觉、工作,打发时间的选择余地没有多大。而今天,新科技普及到每个人,人们不得不面对很多选择,虽然都是些无足轻重的选择,但在数量和频率上足以让人头晕眼花、手足无措。

  “今天晚上我要做什么呢?是给老朋友打电话,还是上网浏览?是看DVD还是看电视?” 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时不时会困扰我们。

  在法国社会学家吉拉尔·梅麦看来,这种困惑是普遍现象,代表了一种饱受约束的生活:“就像手机、电视或者电脑一样,今天,每一个人都处在待机状态,同这些电子产品一样,也要为此而耗费一点儿能量。我们不禁要问:增加了的自由时间对人来说究竟是一种扩大了的自由,还是更严苛的奴役?”

  新的奴隶是那些被称为患有“时间病”的人。法国心理治疗师布鲁诺·科茨说:“这些人以为他们自己很能干,他们要求自己什么都要干好,在各方面都要取得成功。”这些人想要在一个时间段里安排尽可能多的事情,把记事本填得满满当当,就像一个塞得紧紧的箱子,非得坐在上面才能把它合拢。实际上,这些人是坐在自己的生活之上,挤压的是生活时间。

  必要的放弃

  那么,怎样才能挣脱时间的束缚呢?

  有些人拒绝让自己处于紧急状态,在生活中总是采取最慢的节奏;而另一些人则活在当下,体会他们内在的时间,而不仅仅是把时间用来消耗。

  不管怎么说,一些看起来让人愉快的活动,比如瑜伽或做爱,我们可能会匆匆了事;相反,完成某项艰难而紧急的工作后,我们却会沉浸在巨大的快乐中。由此看来,时间带给我们的感受是相对而言的。

  事实上,面对吞噬我们的时间旋涡,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放弃。重视某些活动、某些事情,但是避开那些不重要的。在这方面,时间真是一位残酷的老师。它使我们不得不经常思考:“什么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这种自省本身也需要时间,而且不一定会有结果。

  在那些心理学家、尤其是精神分析师们看来,我们嘴上说的“我没有时间”,背后隐藏着不为我们所知的信念。比如说:“我没有时间去合唱团(我不配)”,“我没有时间去见某人(如果我去,会占用他的时间)”,“我没有时间复习功课(我不会成功的)”。

  “说‘我没有时间’是一种防御机制”,精神分析师和生命教练露西·亚男-德维拉说:“这可以保护自己的信誉,避免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可以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换句话,就是不理会自己的欲望。常言说:听其言,观其行。观察一个人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是管理还是释放,是享用还是忽视,有助你能更好地了解他/她。(参见后面的测试)

  不给自己限期

  时间是一个多么奇怪的东西,当你想抓住它时,它会逃开;而当你忘记它的存在时,它又会充裕地给予。那么应该怎么办呢?“要想正确地享用自己的时间,就意味着你必须自我反省,常常与内心保持联系,除此之外别无它法。”露西·亚男-德维拉这样认为:“比如,通过我们的选择,以及我们所看重的那些活动,经常回归我们真实的内心。”

  我们有多少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享用它。让我们经常给自己一小段时间,漫无目的地呆着。在那些不是忙得喘不过气的日子里,让自己沉浸其中,充分享受:某个无拘无束的周末、没有约会的下午;或者当你繁忙一天后,突然有几个小时的空闲摆在面前,那你就闲庭信步一会儿。这样我们就会心情愉快。

  这在你看来很难,根本不可能吗?不要忘记:你称为“时间”的东西,那是你的生活,你的一生。既不多也不少。记住这一点会对你有所帮助。

  朱建军的“速度原则”

  心理学家朱建军在《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这本书中,专门用一篇文章解释了“低速度”和“高速度”到底是怎么回事:

  “低速度原则”—是心灵和情感所需要的。尽管人们可以很快地启动身体的反应,但是唤醒心灵和情感却需要很长时间。

  “高速度原则”—是工作中的黄金法则。高速度是企业家的优秀品质之一,一个办事拖拖拉拉的人很难成功。高速度有它的好处,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得到更多的收益。

  生活中适用低速度原则

  在休闲和家庭生活中,低速度比高速度更让你受益。比如旅游:按照高速度原则旅游的人总想在同等时间内多玩一些景点;而懂得享受旅游的人是服从低速度原则的。他们不在乎 “跑全所有景点”,只关心自己是否领略景中曼妙;他们慢慢走,让自己融入湖光山色、林木花草......高速度带来的是更多,低速度才能得到更好。

  A型行为

  心理学上把那些性子急、缺少耐心的行为叫做A型行为。A型行为模式的人把高速度原则用到了休闲和家庭生活中,干什么都像工作,在玩的时候也想着得高分,总是匆匆忙忙的。他们往往会得到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但这种心态也更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脏病,在心理上也更缺少弹性——一旦工作上有了重大失败,更容易在心理上垮掉。为什么有些人会把高速度原则用到休闲和家庭生活?从大环境上看,这是因为工业化文明的影响。工业化文明有这种倾向,永远追求高速度。这一倾向使人们生活的品位遭到破坏,正如其破坏自然一样。

  告别错误观念

  “快就是好”这种错误的观念,对很多人有影响。有的人对任何低效率都不能容忍,认为那是“不好的”。这些人在内心深处都有种不安全感。他们认为自己只有站在事业的顶峰,只有获得财富和地位,才会有人尊敬,有人爱。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场没有休息的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他们不能慢,不能放松,因为他们认为那意味着被别人超过,意味着失败,意味着不安全。我们应该让自己告别这些习惯和错误的观念。生活中有应该快的时候,也有应该慢的时候。在该慢的时候快,同样是一种错误。

  《放慢生活的脚步》

  一场全球化的减速运动正在挑战速度崇拜者。这本书值得推荐,因为这个问题迫在眉睫。我们生活在一个讲求速度的时代,周围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挣扎在精疲力竭的边缘,生理和心理不断在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节奏已经失控。这本书追溯了我们与时间之间越来越令人窒息的关系的历史,告诉我们如何减少对速度的崇拜和依赖,聆听内心的声音。作者曾当过记者,用切身体会讲述了自己如何从时间的逼迫中解脱出来。

  作者:(加)卡萝·奥诺德
  译者:李惠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18.00元

  《无所事事的艺术》

  这本书的题目多么有意思!在这个速度越来越快,时间越来越少的时代,有这么一种唱反调的声音是很有必要的。译者胡因梦是身心灵培训课程的导师,她将此书所述当作心灵修炼的又一种方法。书中有对“拖延”的赞美,认为拖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令你和我变得从容不迫。另外,浪费时间这件事,应该当下便进行,你要用炫耀的姿态,从星期一开始便一点一滴地把时间浪费掉。你再不用为发呆、打瞌睡难为情了——它们都是艺术。这么说,有些诙谐,有些矫枉过正,是不是?

  作者:(法)薇若妮卡·魏纳
  译者:胡因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19.80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