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情绪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大多比对普通事件的记忆更为准确和持久。
有天晚上在热线值班,接到一位女士的电话,她说自己很孤独,人生很失败,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欣赏和认同,却总是沉浸在负面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她显然接触过心理学,所以会用很专业的话说,这是因为她自己有“心理创伤”。
大多数人对记忆感兴趣都在应付考试时,备考时有些老师会给学生讲“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会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的窍门,但记忆对于人生的意义远比备考要复杂和丰富得多。就拿创伤性经历来说吧。
为什么创伤性经历会对人产生那么大的影响?1984年,美国的科学家要求被试想出3个最为生动的记忆片段时,发现被试所产生的记忆,都是些高度个人化的、带有重大情绪意义的事件,几乎没有一个涉及到具有全民重要性事件。
中文有个词叫“事情”。我们的大脑不仅能够对所发生的“事”产生记忆,而且也会记住与之相伴的“情”。大脑中的杏仁核是对我们进行情绪记忆和调节的一个关键结构,它能接受和评估相对原始的感觉信息,帮助我们作出“逃跑还是战斗”的决定。
杏仁核的这种情绪记忆功能,对我们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也会对人的注意产生误导,引起非正常的行为反应。比如一个经历过越战的美国老兵,多年后开车外出时遇到孩子放鞭炮,突然的爆炸声立即引起了他的可怕回忆。他迅速跳下车,匍匐到车子的另一侧,并且打开了油箱,把汽油点燃以“驱赶敌人”。
心理学家们用一个术语来称呼这种体验,即“情绪一致性提取”。实验也证明,悲伤的心情容易使人想起消极的经历,比如失败、遭到拒绝等等,而欢乐的心情容易使人想起高兴的经历,比如成功,被人接纳等等。
“这意味着,当我们心情不好并因而想起痛苦往事时,会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悲伤予以强化并推波助澜。”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丹尼尔·夏克特教授在《找寻逝去的自我》一书中这样说。可以说,我们的记忆对我们的心理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作为记忆研究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找寻逝去的自我》大量的研究文献和丰富的个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记忆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比如在美国,一些人在心理治疗中回忆起早年受虐的经历,他们的父母却完全予以否认,他们成立了“虚假记忆综合征基金会”(FMS),引发了激烈的论战。
近年来,关于“剽窃”的诉讼也越来越多,而一些被指控的对象却断然否定自己有意剽窃。
那么,人是不是会在受到过去某一经验影响时,却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在进行回忆呢?还有,当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时,记忆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系也凸显出来。
丹尼尔·夏克特说:“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若一个人失去了对全部往事的情节记忆,那么他的人生就会变得贫瘠乏味,就像凄凉萧瑟的西伯利亚荒野一样。”
因为拥有记忆,我们才会有“自我感”,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但是,如果我们能记住所发生事情的每一个细节,不会产生遗忘,那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想想看,当大脑中充满了事无巨细的各种信息时,我们怎么还能思考和创造?
所以,遗忘也是一种资源节约。我由此对自己的记性差感到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