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说有人将邀请耶乐姆(Yalom)来中国讲学,我满心向往。我实在是非常非常喜欢这个老头—— 在读完他写的心理治疗案例集《爱情刽子手》之后。
这个书名曾经让我起疑,它太像书摊上拿性与死卖钱的通俗小说。不过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竟是作者的哲学思考:“我发现有四个既定的事实与心理治疗最为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我们所爱的人必然都会面临死亡;我们必须按自己的意愿营生的自由;我们终归孑然一身地孤独,以及人生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并非哲学家的心理治疗师耶乐姆,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本事来解决这些大问题?我带着这些疑惑,走进书中。
书中十个治疗案例,十个当事人中可真是没有一个省油的灯。他们在治疗中挑战、挑衅,甚至挑逗耶乐姆,因为他们不敢、不愿、不想放弃自欺欺人的想法和行为,虽然这种自欺使得他们活得人不人、鬼不鬼。
那个“痴肥”的27岁的贝蒂,不到1.60米的个子扛着一百二三十公斤的体重,且因同事关系不佳,饭碗随时可能不保。可在治疗中,她总在打哈哈,动不动就傻笑,并把生活不如意的责任都推个一干二净,直到耶乐姆问她“如果你不逗我开心会怎么样”?在她爽朗乐天的面具下,一个“空虚”的人生才浮出水面。但是,“水底”是什么?为什么贝蒂需要不停地吃来填补空虚、缓解焦虑?原来,她害怕与人深交,总是新认识一个喜欢的人就想到分手的时候—— 贝蒂12岁时父亲患癌去世,她目睹了父亲从肥胖消瘦到皮包骨的过程,并且由于父母逃避的态度,她没有机会和父亲真正诀别。潜意识里对分离的焦虑,对体重减轻会导致死亡的恐惧,生活中无法圆满解决的事件,使得她的体重不断增长:初中毕业,在毕业典礼上想念亡父,体重150磅;高中毕业,羡慕别的父亲出席女儿的毕业典礼,170磅;放弃医学院预科课程,这也意味着放弃寻求治疗癌症患者的梦想,180磅;大学毕业,190磅;离开得州前往纽约,210磅……她不愿与人深交,其实是“拒绝生命的贷款,以免偿付死亡的债务”。
谁没有死亡焦虑呢?“白发春心”的老妇席玛,一直活在八年前的一段虚幻的爱情中;身患癌症不久于世的卡洛斯,不去改善与儿子的关系,却总想当“采花大盗”;把自己的头疼归结于性能力下降,却不愿面对退休的马文;被人抢走皮包后就觉得整个世界破碎了的艾娃,他们每一个人都在逃避死亡和孤独……
死亡是个改变不了的事情,但人对死亡的态度却可以影响他怎么活着。耶乐姆说,生命中愈多空白,或尚未发挥的潜能愈多,死亡焦虑也愈大。而另一位治疗师施莱伯则说,我们本身愈整合到自己关心的社群里,愈容易克服焦虑、绝望和无意义的感觉。
换言之,心理治疗师只有帮助当事人面对而不是逃避死亡、自由、孤独、意义这些大问题,帮助他们放弃自欺,“承担起为自己带来舒服快活的责任”,当事人才能因为生命的成长而摆脱困境。难怪耶乐姆要戏称自己为“爱情刽子手”—— 浪漫爱情本来靠朦胧的感觉来维系,可心理治疗却要让人直面真实的自我和世界,睁眼细察的结果,爱情就可能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