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异军突起,并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道新的风景线。今天,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联通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万台主机,拥有1.5亿用户的动态网络,并正以每年150%的增长速度发展。预计到2001年,全球互联网使用者将达3亿户。互联网在全球的经济文化领域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99年,全球网上营业总额达1963亿美元。互联网作为全球的第四媒体,越来越具影响力,如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绯闻案上网的第一天,全球共有2470万人在同一天阅读到这份报告。在未来的15年时间里,互联网将超过传统的大众媒体,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
1999年底,我国有互联网用户已达630万。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时代,广大青少年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据调查,目前在我国网民中18岁至35岁的青年占85.5%,18岁以下的占2.4%。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生产的大平台,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它将缩短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从根本上重塑人类的生存形态,重新规定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改变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国家体制,成为推动跨世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当然,技术从来不是一个中立的力量,它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灿烂未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如果正确利用网络,互联网会对进入其中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求知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网上雷锋”;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等等。但是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洁、健康的虚拟天地,它所传输的信息、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一代产生如下负面影响。
1.计算机网络的传播特性造成信息泛滥,各种信息垃圾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互联网在强化了青年地球村村民意识的同时,也弱化了他们的民族意识。所谓网络“新人类”,在他们身上,我们会发现很强的国际化色彩,这是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他们作为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但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是,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互联网还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着并将继续产生影响和冲击。据调查,对于“网络黑客”的行为,有26.3%的人表示“黑客有高超的技术,令人佩”,16.7%的人认为“黑客的行为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有24.4%的人表示“不好说”。只有24.6%的人明确表示,“黑客的行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
2.网络文化的直接化、形象化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妨碍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不可否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开阔青少年的眼界,帮助他们了解新鲜事物具有正面作用,但是信息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