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在人脑中并存,在人的思考过程中它们发挥了哪些作用?对思考的结果有何种影响?这一直是专家渴望破解的谜团。研究显示,尽管在进化阶段上我们称自己为“智人”,但在做决定时人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在非逻辑性推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目前,美国研究人员正在用一种名为“fMRI”、能扫描分析多种大脑皮层的仪器,探究人如何解决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经济问题。伴随这一研究趋势,神经经济学也悄然兴起,解读着人们的理智与情感。
不讲“理”的大脑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头脑无法一贯“理智”行事。一直以来,人们都将这种情况归罪于情感所带来的“有害影响”。情感就像头脑中的噪音,干扰了人们对于自己经济利益纯粹的、理智的思考与表达。柏拉图曾将人的头脑比喻成驾驶着由理智和情感这“两匹马”拉的战车的战士,这一比喻非常睿智。
但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科林·卡默勒和他的合作伙伴,来自卡耐基—梅隆研究所的乔治·勒文施泰因在研究人们的行为后发现,更好的比喻应该是将人的认知力比作一匹聪明的小马,而人的情绪则是一头笨重的大象。
在新兴的神经经济学领域,研究人员正借助fMRI仪器研究人的恐惧、愤怒、贪欲和利他主义等情绪,看看这些每当人们在掏自己的腰包时就会调动起来的情绪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作用。
经济学家们有很多方式可以展示人们荒谬的一面。其中的一个便是“最后通牒”游戏。游戏方法很简单,只需要两个人就能进行。研究人员一般喜欢用尚未毕业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先给参加者甲10美元,然后让他决定从这10美元中分出一部分给参加者乙。而乙既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拒绝甲的建议。如果他接受,那么他将按照甲的提议与甲分这10美元;如果乙拒绝甲的提议,那么两人将谁也得不到一分钱。按照数学家约翰·纳什的理论所预测,在给乙1美元的情况下甲的收益最大,他能获得9美元。而乙则应该接受甲的这一建议,因为得到一美元总比一分钱都没得到要强。
普林斯顿大学大脑、智慧与行为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乔纳森·D·科恩进行了这项实验,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人们分配这10美元的方法与大数学家建议的最佳方式相差甚远。充当乙角色的参与者们在听到甲只给他们1美元或2美元的建议时,无一例外都拒绝了甲的提议。
解读心机
经济学家对此唯一的解释是乙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