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雪 李华香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 )
摘 要
本研究调查了人们在解决日常人际冲突过程中所采取的中庸行动情况。采用了严格编制的量表调查了 87 名大学生被试在以亲疏远近,长幼尊卑划分的亲密平辈,疏远平辈,亲密长辈,疏远长辈四种人际冲突情境中所采用的中庸行动的高低。结果发现:亲密关系比疏远关系中,被试表现出更高的中庸行动。同时,中庸的圆滑性,克己性和自我性在四种冲突情境中有不同表现,其中圆滑性在疏远长辈关系中表现最低,克己性在亲密长辈关系中表现最高,自我性在疏远关系中表现显著低于亲密关系。
关键词 中庸,中庸行动,人际冲突
中图分类号: B842
1 引言
在中国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是一门深奥而且重要的学问,这门学问通常被称为中庸之道。一代教育家,思想 家蔡元培 先生认为,中庸之道是从尧虞舜时候就开始形成的一种道德哲学,并逐渐沉淀于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于善于“从异中求出相同的点,去调和他们”,中庸学说它没有过,也没有不及,“最符合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1] 。
学术界对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探讨由来已久,有人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认为中庸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2] ,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论和方法论 [3],[4] ;也有人把中庸看作是对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也是一种内在的人格要求 [5],[6] 。不同的定义和描述反应了研究者关注焦点和研究角度的差异。
从心理与行为科学领域来探讨中庸,是一种研究上的突破,但这种研究还刚刚开始,已有的研究 主要视中庸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7]-[10]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庸是一种行动取向”的观点 [11] ,认为中庸可以直接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别是在意见讨论和人际纠纷的情况中 [12] 。张德胜等指出 “ 广义的 ‘ 中庸 ', 就像以它为名的那本经书一样 , 差不多涵盖了儒家的所有价值和德行;狭义的‘中庸',则专指人与人交往时的一种模态。 ” 中庸做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行动取向包括中与和,“中指恰如其分 , 不走极端;和则是从整全观出发 , 谋求行动体系和谐共处 ” [11] ,这是对中庸作为一种行动取向的最好定义。
在面临人际冲突时 , 人们希望尽可能维护和谐,能够自我节制,寻求不偏不倚,合情合理的方案行动,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中庸行动的表现。可以这样说,这种中庸的行动是和平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