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维与冲突场景应对策略选择关系的探究

fixed" zzz="106612">

王飞雪 伍秋萍 梁凯怡 陈俊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比不同中庸特质水平下的大学生在冲突场景应对策略的选择,探究中庸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中山大学南校区、珠海校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 640 人。结果表明:( 1 )大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中庸思维;( 2 )性别、年级对大学生的冲突应对策略的选择不构成主要影响因素;( 3 )在面对人际冲突时,大学生更多选择合作性较高、强硬性较低的应对策略,体现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习惯性思维;( 4 )高中庸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合作性的应对策略,而低中庸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妥协性应对策略;( 5 )不同中庸特质个体在“沟通障碍”、“习惯差异”、“被侵犯”、“制度结构”、“利益冲突”五种冲突情境下,其应对策略的选择有不同的倾向性。

关键词 中庸 人际冲突 应对策略

1 研究背景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鲜明且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不仅是中国历代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何谓中庸呢?所谓“中”,《说文》在“史”字下释“正也”;段栽注“中者,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朱熹说:“中者,无过五不以之名”。“庸”者,郑玄注“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易经》有云“庸言之信,庸德之谨”,意亦为常。宋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所谓中庸之道,综合起来,无非就是不偏不倚,追求自然和谐融洽的内在意识,追求人际和睦、感性与理性平衡协调的愿望。中庸之道运用了折中的思想,但绝不是折中主义。但即使是狭义的“中庸”,即人与人交往之间的模糊状态,用得很滥,经常引起误解 , 与折衷主义、平均主义、不彻底主义、庸碌主义、庸俗主义、妥协主义 , 甚至所谓投降主义混为一谈 ( 冯友兰 ,1940 ; 杨中芳、赵志裕 ,1997) 。其实中庸有很强的原则性 , 要择善固执 , 不偏不倚,而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性的平均。

那么怎样的行为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呢?那就要讲究平衡之术,讲究度的把握。中国人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和没有达到这个限度一样,这就是“过犹不及”。 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中庸思想的理解以及运用对后世的影响较深,他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涉及中庸之道的专门内容,但这种思想渗透在他各种语录中。例如:《论语?先进》中有这么一段:“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讲的就是对度的把握。他又说 : “不得中行而与之 , 必也狂狷乎 ! 狂者进取 , 狷者有所不为也” ( 《论语?子路》 ) 。狂即狂妄冒进 , 狷指拘谨退缩 , 两者都有所偏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