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应用

fixed" zzz="184811">

  作者:温爱群

  一、引言

  人力资源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围绕着“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而“人力资源”是由附加着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思想的单个的人组成的。人类社会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所有的伟大创造和发明都是由这些看似弱小的“人”通过工作实现的。无论多少生产资料存在,离开了人这个主体,都没有任何意义。而人是有自主思想和感受的,这些思想千差万别,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的思想感受可以直接影响生产资料,使之成为或不成为某种目标物。作为企业,如果只是关注生产要素中的生产资料,而不去关注作为主体的人的思想感受,那么,最后所得到的往往会与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大相径庭。

  所以,自古及今,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物,都是用人高手,他们能够把不同类型、不同利益需求的人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梦想。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些人很懂人的心理,能够摸准对方的心理需求,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从而实现自我的需求。

  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在关注各方面的生产资料流转时,一定要首先关注人力资源群体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让企业中的每一个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享受他们的工作,达成他们的人生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经营目标,即永续经营。

  

二、意识与人性假设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和显意识两个层面,人们习惯上把显意识称作意识。显意识直接体现在人的活动中,更容易被人观察到,相对比较容易把握,但对人的行为有更大影响的却是人的潜意识。显意识就如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潜意识就是海面下看不到的部分,它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显意识。显意识在人不清醒的时候就会丧失作用,而潜意识却全天候运作,从不停歇。显意识直接决定人的行为,而潜意识却不露痕迹地影响人的动机和选择,使显意识表现出某种模式。深入了解意识的这种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就能够有效地设计合理的工作方法,在人力资源工作中提高工作效果。

  研究人的心理,就要了解关于人性的判断,自古至今却有不同的说法。中国古代亚圣孟子的人性判断是“性善” .《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章中,孟子回答弟子公都子的提问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

  荀子的人性判断是“性恶”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西方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遵循的人性判断有三个:X、Y、Z理论。X理论认为人性“恶” :

  u 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u 人生来就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宁愿听从指挥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