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上,不刻板说教,用快乐的方式引导,比什么都重要。孩子们善于区别真话和敷衍的措辞。如果大人对环保的看法只是表面上的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孩子们便会产生怀疑。
场景一:妈妈带着女儿在公园里玩耍,妈妈掏出纸巾给女儿擦完鼻涕后,随手把纸扔在了地上……
场景二:爸爸在公共卫生间给儿子洗手,水龙头开得很大,水花四溅,洗完手,爸爸急匆匆地关上水龙头离开了,而没有拧紧的水龙头还在哗哗地流淌着……
上述场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难见到吧!在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方面,如果成人自己对环保的概念都不明确,要唤起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人的环保观必须是真诚的
“首先我们对环保的观念要有清晰的认识,要坚定不移地在现实生活中落实,拥有这样的认识和行动才是能够保证教育成功的关键。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表明大人对环保观念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心理分析学家吕斯·雅南-德威拉尔(Luce Janin-Devillars)指出,“孩子们善于区别真话和敷衍的措辞。如果大人对环保的看法只是表面上的夸夸其谈,而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孩子们便会产生怀疑,并且敏锐地发现真相。”
当36岁的朱丽和丈夫在装修自己的环保概念的房屋时,他们让10岁的儿子也同时参与进来:“我们一起选择装修材料、家具、电器,给孩子解释选择这些材料和家电的理由。刚开始,孩子不无担忧地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我们不装空调,夏天会被热坏的。’现在,儿子会非常骄傲地带着伙伴来参观我们家。”
作为父母,我们掌握的环保知识还必须是对的。因为孩子通过学校的教育,电视和网络上的科普节目,就可以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如果我们错误地回答,只会留给孩子一个印象,那就是大人的无能。
“了解这方面知识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我们才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和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是什么。”气候变化专家、顾问工程师让-马克·让果维西(Jean-Marc Jancovici)说道:“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件事。这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如果我们不想成为不负责任的父母,那我们就有义务帮助孩子适应即将到来的变化。”同时,大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
取消浪费方案时提出新方案
更多乘坐火车出行,放弃飞机或汽车,让孩子们学会减少消费正在逐渐减少的资源。
“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放弃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他们长大后就不会因为自己失去某样东西而过分伤心。”让-马克·让果维西总结说。他全家去摩洛哥度假时,乘坐的就是火车或轮船。当然,路上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全家人都认为 “这样也很有趣。”大家都知道,在取消一些方案时提出别的解决方法比单纯地取消,对儿童的心理更有好处:没有惩罚,孩子们就不会轻易产生悲观的情绪。
不利用孩子的负罪感
不断告诉孩子们由于他们不对垃圾分类造成温室效应,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了传达某些观念取得某种成效,而利用孩子们可能产生的负罪感,不但无效果,还有可能产生反作用。因为这样的教育方法不能激励孩子,反而会让他们害怕。北京科大附小的潘翔老师认为:“使孩子们产生犯罪感,谴责那些没有把事情做到完美的人,是提倡一种过于简单化、模式化的思想。”比如对物品分类。“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没有对垃圾分过类。于是,我们就通过一些小游戏,诱导他们学习如何分类。但是要注意,不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潘翔老师介绍,学校已经给孩子们配备了一些垃圾分类架,他建议孩子们从分类自己的用品开始学习:把可回收的纸张放在一个架子上,把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放到另一个架子上。
在外企工作的销售经理陈倩和丈夫5年前在北京郊区买了一套房子,院子里有一块菜地。她说:“我们想食用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女儿和我们一起在地里劳动:我们教会了她使用斧子和剪子等劳动工具,那时她只有8岁。当她吃水果的时候,她知道水果是从哪里来的,也知道为了得到它们必须付出的劳动代价。现在,女儿完全明白了保护自然的必要性。”
别用悲伤的字眼
我们的孩子是人类发展中必须直面物种消失的第一代。“这必然会让人产生对死亡的忧虑,”吕斯·雅南-德威拉尔说道,“和孩子说起这个问题时,要保持平稳的语气,避免使用悲伤的字眼。”尊重客观事实,不夸大其词同样重要。让-马克·让果维西指出:“我们必须和孩子说实话,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是他们提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不要夸张。还有,我们还应该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地球是处在危险中的,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行动,还是可以找到方法拯救地球的。”
“前段时间我看完《2012》后,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回家后就告诉女儿,如果我们都不注意保护地球,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的。女儿当时听完很担心,情绪明显地低落下来。”35岁的李蕾讲述着。
相反,34岁的石娟说:“我们从来不和儿子说什么大道理。只是要求他减少制造垃圾,并且对垃圾进行分类。在家里,从一个房间出来后就必须把灯熄灭。不允许浪费水,洗手、洗衣服后的水都储存在大桶里留着冲马桶、拖地什么的。现在,儿子还是继续着这样的生活方式。”
绝不能忽视快乐的作用
“环境保护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是这样聚少成多,环保才落到实处。”眼科大夫梁君说道。她本人非常喜欢全家一起出门购物,她认为这是个进行实用教育的大好机会。比如教孩子认识商品标签,拒绝非当季的水果,不买塑料包装的产品等等。
朱丽也表示:“每次和孩子们一起购物时,我们都会讨论问题,有时讨论得很激烈,也很开心。”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勇气,那么我们绝不能忽视快乐的作用。首先,环保和快乐绝不是不能相容的。其次,在我们这个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里,反对享乐主义的运动是一定会失败的。“环保主义绝不是自我束缚,自己限制的同义词,”10岁孩子的父亲雷鸣说,“我和儿子很喜欢去二手市场淘一些东西,然后动手改造它们,这很有意思。”
看环保主题的展览和电影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和热情,初高中学生就不是这样了。”心理专家姬雪松说道,“青少年理性思维的迅猛发展,让他们对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充满兴趣,同时也让他们变得比较叛逆和倔强,但青少年并不偏执,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更愿意折服于科学。”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姬雪松建议:“和青少年探讨科学是最容易对其产生影响的方式。带他们去看展览或一些与环保主题有关的电影常常事半功倍。例如美国前总统阿尔·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和迪士尼经典动画卡通电影《机器人瓦力》等。同时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无论什么年纪,效果都不是马上就能显现的,必须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看到好的结果。”
爱护地球,就意味着……
■ 不浪费水,还要减碳排
于沐歌和邹沛萱,8岁
洗澡时把水接在盆里,可以涮墩布,冲马桶。我还让爸妈少开车,大家都多骑自行车,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节约了汽油。
■ 注意采购方式和不践踏花草
赵林峰、许祥曦和张友容,9岁和11岁
我出门买东西用布袋或者用可以循环使用的塑料袋。在公园散步的时候,我从来不摘花,也不在草地上走路。
我在春天会种小树,在小树旁立上牌子:“别蹬我,我会疼。”因为没有了树,我们会生活在黄色的世界里,我们会没有氧气。
■ 我感冒时用手帕了
吴颖涵,8岁
我感冒时会用很多纸巾,现在改用手帕了。以前画画,刚画半张就扔掉了,很浪费。现在画画时,一张纸正面画完了会用反面。作业本剩几张时也会留着做草稿纸。
■ 把废旧电池收集在一起
吴晓彤和何梓宸,11岁
我们把废旧电池收集在一起,统一放进专门的废旧电池回收箱。我们还应该做好几件事情,比如,随手关灯,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与地球共生息:100个疼惜地球的思考和行动》
作者:证严法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9
定价:22.00元
要改变气候,就要先改变人心。宇宙的大乾坤有温室效应,人心的小乾坤也有(心室效应),你的心能影响整个宇宙。天地万物与我们是一体的,所以疼惜万物,就如同疼惜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