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勇敢的人?把这个问题抛给“百度”,跳出来的答案出乎意料,不是南极探险家,也不是太空英雄,竟然是美国电影《勇敢的人》(The Brave One)!朱迪·福斯特在其中扮演的电台女记者目睹男朋友在街上被流氓打死之后,为了复仇,自己变成一个冷面杀手,路见不平,拔枪就射。
另外一部捧红了乌玛·瑟曼和刘玉玲的美国电影《杀死比尔》(Kill Bill: Volume 1),也有类似的情节,其中的乌玛为报家仇也是大开杀戒。“复仇女神”的形象被好莱坞一再挖掘,美丽与勇气的结合也达到极致。女人一旦勇敢起来,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背后似乎总有感情因素在推动,不由得想起一首法国老歌:“为了一个男人(包括儿子),我变成一头母狮。”
这种打打杀杀的故事当然只能存在于梦工场,现实世界中的我们,终其一生,也未必有机会运用一次面对歹徒的勇气。对我们而言,制造一些冒险,把平静的生活激荡出一点水花,还是可行的。所以,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冒险,比如最近读到凤凰台主持人曾子墨的一个采访,她说:“如果生活在古代,我必定去做侠女,可以有自己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我们还可以冒险出发,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比如独自驾车旅行的廖佳。我们在准备这期选题的时候,她正开着“巡洋舰”,在中朝边境上“巡视”,这个年近40岁的女人开车到过世界上60多个国家。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危险,想想都为她胆颤!可如果你告诉她,她是一个勇敢的女人,她会惊讶地说:“没有啊,我不觉得,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倒觉得每天坐办公室是需要勇气的。”
如此说来,我们每天的生活、工作,的确都是需要勇气的。
平日里的英雄
环顾我们周围,敢于冒险的人并不罕见。25岁的玉玉说自己做过最冒险的事,就是通过自己的博客认识了一个男人,并约了见面,母亲非常担心:“这太危险了,你要是被骗了呢?”事实证明,这个男人不是骗子,而是一个大学老师,玉玉和他情投意合,今天他们已经结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38岁的蔷蔷说自己30岁时辞掉一家市级电台的记者工作,也就是丢了“铁饭碗”,而去俄罗斯留学,这是她干过的最冒险的一件事。现在她已回国,结婚生子,生活在另外一个城市。多年以后回头看这件事,她并不后悔,反而说值得庆贺,因为她的人生就此改变了轨迹,她很满意今天的生活。
爱是需要勇气的,换工作、出门旅游都是勇敢的行为。我们在《心理月刊》网站设计了这个问卷:“你做过哪些冒险的事?”网友们的回答基本围绕着上述这3个方面(见后页BOX),但他们心中不乏疑问。如cat27:“以前没有喜欢过谁,但现在却觉得自己是在冒险,一次不知道结果,也不清楚过程的冒险。爱,要敢于冒险,但这样的冒险不知道是否值得?”也有网友虽然向往冒险,却并不曾实现,比如laray写道:“二十几年来,一直过着一种风平浪静的生活,没有一点值得回忆的记忆。一直未曾有过冒险的经历。曾经想过放弃这种波澜不惊的生活,寻求不一样的曲折能让自己记忆的日子。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打消这个念头。”
谁爱去冒险?
答案是有安全感的人。灵长类专家史蒂芬·索米在上世纪90年代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将脆弱的幼猿交给有帮助能力的母猿看护,幼猿的生活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在爱心和关注中长大的幼猿变成大胆、外向的年轻猿猴,成年后第一个离开猴群去另一个新猴群。
心理学家丛中赞同这个看法。他说:“有一个经典的画面,孩子看到小白兔,以前没见过,伸手想摸,但是马上意识到这是未知,可能有危险。孩子会去拉着妈妈的手,再去摸小白兔。妈妈的陪伴,增加了孩子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就有勇气,那个未知小白兔的危险就下降,兴趣就变成主要的。安全感是人内心最基础的东西,有了安全感,就有勇气去探究未知。”
不过,有越来越多的人说自己没有安全感,他们指的是外在安全感,比如因为经济不景气,牛奶、鸡蛋不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等,说严重一点,每天好像惊弓之鸟一样生活。对此,心理学家李小龙的形容是,我们“希望生活在保险箱里,或带着保险箱去冒险。”这显然是很矛盾的。如果说经济不景气,就觉得自己所有方面都受到威胁,这还是内在安全感问题。就算所有钱都在股市上赔了,也没什么,钱没了再赚,人要活下去。但有些人就会特别紧张,一个现实的事情引起内在的不安全感。
勇敢不等于鲁莽
愈演愈烈的报考公务员热,无疑说明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据报道,全国公务员报名人数2009年又比2008年多出20万人,达到104万,一个职位有78个人竞争。对此,李小龙认为,我们说要“勇敢一点”,并不是让人们完全忽略现实的情形。公务员的待遇这些年有提高,生活比较稳定,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保障,也是人之常情。
李小龙非常强调人的现实能力。在他看来,勇敢的前提是具有现实能力,但又不完全被这种能力所束缚。他援引托尔斯泰的话说:“勇敢就是怕你应当害怕的东西,不怕你不应当害怕的东西。”他强调,冒险和勇敢不等于鲁莽,不是想到一个念头,什么都不管就去做。一个人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考虑很多方面,比如家庭、人际关系、事业,包括经济方面。如果不考虑这些,就是鲁莽。单纯为了表示自己的独立而独立,实际上还是一种不独立。这就是没有很好的现实能力。虽然弘一法师抛掉很多东西,而且义无反顾,让人佩服,但从我们凡人的角度来看,做一件事情,还是要做一些协调、准备、铺垫,找到对自己干扰最小的途径。
清点风险
当我们内心鼓起勇气,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我们会面临怎样的风险呢?怎样做进一步的准备呢?本期卷宗带领我们一起去清点这些风险:放弃、犯错误、不再做受害者、令他人不快、说“不”、走向陌生世界……仅仅是列举这些风险就已经让人颤抖了,它们好像都是负面的,都令人害怕。
不过,这些风险全部是我们需要跨越的阶段,它们帮助我们进行内心的自我构建。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尔·菲里奥扎(Isabelle Filliozat)认为:“一个人若想要在家庭、世界、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想要勇敢说出‘我’,跨过这些阶段是绝对必要的。”
首先要敢于放弃。这个词不被人喜欢,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推崇的是成就,是拥有。但是,有时候为了投身于一项挚爱的艺术,我们要放弃物质上的安全;有时候为了全心全意地爱一个人,就要放弃四处“拈花惹草”……
然后是犯错误,虽然我们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陷和弱点,但暂时的妥协能够化解僵局,消除隔阂。接下来,就要冒令他人不快的风险,有时候,为了推进计划,即便周围人感觉不愉快,我们也要坚持。再有就是不要总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要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敢于说“不”是另外一段无法回避的路程。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拒绝过来自家人、朋友或老板的请求,这个人也不会说出真正的“是”。最后,我们终于可以置身陌生世界,开始新的工作,或结婚成家,失去我们以前的内心坐标。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们越是有勇气去经历这些风险,就越有可能获得自信。也就是:你越敢去做,你对自己就越自信,你就会更加勇敢……
接近梦想
有了以上这些准备,我们就可以把脚下踩实,大胆起跳了。因为不这么做,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问你:“你生活中冒过哪些风险?”你脑子里想到的是“没有过”,那你可能就要感到悲哀了。一段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没有遇见过未知的人生旅途,你怎么会觉得它充实呢!不要做诗人聂鲁达笔下的那个人:“他正在慢慢死去,那个成为习惯的奴隶的人,那个没有为了实现梦想而承担风险的人……”这首诗写于1921年,智利作家巴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做过的最冒险的事”
我们在《心理月刊》网站( )进行了一项调查,提问网友:“你做过的最冒险的事情是什么?2009年又有哪些事情是你要努力去实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回答——
■ “蹚过那激流”
2007年8月初去贵州小七孔旅游,刚下过雨,响水河上水流汹涌,涛声震天。我沿着山脚走到路的尽头,水深莫测。
前面有两条路:一、原路返回;二、响水河上有人工步道,不过河水已经漫过道路,水流湍急。我选择了走步道,一步一步蹚水过河,在河中间水没膝盖,上游水激流而下,感觉到水有冲走一切的力量。 这时候,一个不小心就会不测!聚精会神地走路,站稳了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蹚过那条魅力无穷的响水河。到了对岸回头看,后怕! 不过至今没有后悔,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我不可能第二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许我会在今后的生活中遭遇激情或者险情,我都会好好享受、平静度过,因为我欢迎生活的每一次无私馈赠和深情召唤!(tom)
■ “没有考虑清楚就辞职”
现在基本上都是骑驴找马的时代,可我偏偏就是那个傻孩子,只想着缓解压力,一味逃避,结果现在待业近半年了。当初辞职只是单纯为了解压,如今刚好赶上金融危机,许多单位都离我预期的待遇相差很远,至今无业中……这也算是冒险,一种仅仅为了争取更多自由的冒险——傻吧!(雨樱花)
■ “生命的延续”
2009,充满期待与希望的一年即将来临,我希望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能够孕育健康的宝宝,工作上有新的突破。(雪天使小魔)
《寻找着力点》
台湾著名心理学家郑石岩小时候看到他的祖父切石头,祖父说:“方法对,着力点对,就可以把石头敲击成砖!”多年后,作者从《大藏经》中寻找古人精神生活的智慧。发现“欲”、“胜解”、“念”、“定”、“慧”这5个因素,就好像祖父凿石头的那几个孔。人也必须从这5个孔下功夫,然后找到使力的重心,就能一气呵成,石破天开,看到生命的绚烂与微笑。
作者:[台湾] 郑石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8
定价: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