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来-敢于说STOP

  “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情做什么?”打哈欠?看身边那个人有没有醒?直愣愣躺那儿发会儿呆?都不是吧,相信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是摸过闹钟,看时间。

  在这个追求效率、崇拜速度的时代,很多人已经成为时间忠实的奴仆——从每天睁眼开始,就不停追赶时间的脚步。赶地铁上班,赶项目工期,赶下一场约会,赶deadline交稿……格列佛在矮人国不停地看表,矮人们一眼看穿,这个玩意就是他的主宰之神。

  一场流行的时间病

  前车比绿灯迟1秒轰油门,就毫不客气地鸣笛催促;无论对下属还是与孩子说话,语速永远超过他们的理解力;不管是贴地飞行还是4兆宽带,永远觉得不够快……时间永远不够用,时间病在这个时代无可救药地流行。

  来看一个重症患者的病历吧。

  小娟,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企宣,上班时间朝9点晚没点。偶尔也朝九晚五——晚上5点下班后从公司赶到给内刊排版的工作室,一直干到早上5点。总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报告,改不完的方案……她经常在胃已经发出严正抗议后才将快餐叫到电脑前,但亢奋的大脑吝啬得不肯分一点点能量给嘴巴,食物到了嘴里索然无味,嗓子眼也好像拒绝开门。小娟看闹钟的时间提前到了半夜,她会在两三点钟醒来,然后拿过闹钟,计算还有几个小时该起床上班,再也无法入睡。

  速度的迷醉与崇拜

  列车超速会失控,人生超速会失衡,还会降低生活品质。道理我们都懂,刹车就在脚下,可我们就是不愿意去踩,就是慢不下来。

  因为速度会让人上瘾。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写到,速度是技术革命献给人类的一种迷醉的方式。科学证明,速度会引发强烈的感官刺激,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就像性爱过程一样。

  因为我们什么都想要。除了炫目的事业,我们还想拥有健美的身材、很多的朋友、最新款的服装和电子产品、去周游世界……我们希望拥有的和实际能实现的之间产生了令人苦恼的距离,时间永远都不够用。

  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敢。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崇拜速度和成功的——“快就是好,忙说明你有价值”——所以我们无法容忍无所事事,一有片刻闲暇就迫不及待地用种种活动填补,因为这样我们才不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只争朝夕”,我们娃娃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改革开放30年,基本完成了通常要10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恨不得30岁就完成100岁该做的事情。急于发展、急于改善命运的欲望难以遏止。

  我们的目光向外看,与外界极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却忽视了我们内在的节奏。其实,我们经常需要什么都不做。

  慢下来更有力量

  慢下来会怎么样,会像陀螺一样倒掉吗?小剑也曾有这样的恐惧,最初辞掉工作,拥有的大把大把时间让她眩晕,但她很快找到从一颗被高速运转的螺丝到赎回自由身的自我感。小剑现在语速缓慢,每一个字都透着力量:“慢生活的感觉,舒服、健康,最接近自由,体会到存在的意义。原来节奏太快气血跟不上,现在气血回归,有精力去做原来沉不下做的事。”

  时间是生命展开的维度。一行禅师说,柠檬树开花的时节里,果实早已存在,只需再多一个条件——“时间”。每个生物、事件、过程或物品,都有其内在的时间和节奏。美酒需要时间去醇厚,感情需要时间去经营,伤痛也需要时间去愈合。只有当生命以它自在的韵律和节奏展开的时候,才是舒展和丰厚的。

  找到“正确的”速度

  在这个兔子快跑的时代要做缓慢的乌龟,是颇为困难的,但是适当调整生活节奏,不被快速运转的时间机器裹挟,得以舒缓地品味人生,还是可以做到。

  曾经非常焦虑的小娟,生完孩子后换了份不用坐班、相对轻松的工作,每周用两三天工作,剩下的时间可以照顾孩子和家庭。“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让我真正体会到安住当下的美好。我们一起抓蜗牛,把它放在树叶上,等着它小心翼翼露出触角,爬出白色的轨迹。我们一起飞飞机,一起讲故事,一起无所事事。就像胡因梦说的,与当下联结,才会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的身体产生真正的联结。我的感觉变得更敏锐,孩子皱一下眉头我就知道他想拉臭臭,今年夏天甚至本能地躲过几场暴雨。”长时间照顾孩子也会疲惫心烦,这时工作的节奏反而成为小娟生活的调剂。“把很多工作安排在一天,上午采访,中午约见客户,下午开会,这种快节奏让我很有成就感。原来我工作很拖沓,现在我用少得多的时间,完成了比原来更多的工作。”

  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慢下来,一定需要我们对生活有所取舍,但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选择做乌龟。能够驾驭自己生活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踩油门、什么时候该踩刹车,也知道自己为什么加速、为什么放慢步伐。

  今天,加速已成为我们的默认模式,更需要我们有意识地、适时地踩踩刹车。一些“慢动作”往往能起到刹车的作用:每天早晨10分钟的瑜伽,体会气息在口鼻和胸腹的流动;午后听一小段音乐;一顿仔细咀嚼的晚餐,感受大米的软糯、芹菜的脆鲜、西红柿的多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我们也更能找到自己生活最适合的节奏。

  潜意识里热衷快节奏

  如果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与时间赛跑是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

  ■ 对抗父亲

  速度意识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形成,一般是因为想尽快回答妈妈的问题,让妈妈满意。这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策略,想要比其他人都更能让妈妈满意,其背后隐藏着想要取代父亲的幻想,这也是竞争意识产生的原因。

  ■ 对抗死亡

  与时间赛跑还经常使我们保持某种生活方式不变,这是潜意识里面对死亡的自我防御,是一种幻想能逃避死亡的企图。“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留住时间。”

  ■ 对抗消极

  用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来说,速度可以让我们在幻想中逃避“阉割情结”,这种体验让我们能够面对人类脆弱的状态。速度的体验让人觉得自己拥有了生殖器——绝对权力的象征,财富永不枯竭的象征。

  ■ 对抗空虚

  人们尽可能快地思考并作出反应也是为了对抗令人抑郁的空虚与迷茫感,而这种感觉恰好就是人类的状态。于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入与时间的赛跑……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