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对我而言是个“再也无法对死亡视而不见”的年份。这不仅因为汶川大地震,将生之无常和死之惨烈一下子推到跟前,也因为经历退休、女儿离家上大学这些“生活事件”,生命流逝的声音开始变得响亮。记得最后一天在单位收拾东西时,面对几十本采访笔记、一包包读者来信、几大本自己的文章剪报,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带走还是该丢掉。每一张纸片上留下的都是生命的痕迹,要在一个上午把27年打包完毕,酸甜苦辣都来不及回味。
所以,读亚龙的《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对我是一次心理治疗。
有意味的是,直到第二次阅读,我才发现这是亚龙的封笔之作。想到第一次阅读时我竟然会将这么重要的信息“忽略”,心里一惊:原来,我还不能接受亚龙已经老了,也会死去这样一个事实。多年来,虽无缘跟随亚龙学习心理治疗,但我一直视他为老师,他每一本译成中文的著作我都读了,有的还读了多遍。
不愿意接受亚龙也会老去,也会死亡,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自己也会老去,也会死亡吧。
这么说着,好像“死亡”这个课题,专属于老年人。但亚龙说,死亡的焦虑其实伴随着整个人生,它是人生的背景音乐,只是在一些时候,它被别的声音掩盖了,或者变形为其他,比如沉溺(酒、毒品、性、工作、声色犬马)、冒险、献身(宗教或某项事业)、抚育后代、艺术创造,等等。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用种种方式,与人之必死所带来的恐惧作斗争。这斗争的成功,带来的不是不死,而是死得坦然和平静。而斗争失败的标志,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更加强烈,“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活过,对死亡的恐惧也就越强烈”。
所以,若你愿意跟着亚龙勇敢地去探索一下死亡,直视骄阳,必会对如何活着有更多思考。几十年作为生命“向导”,使亚龙可以从一个个来访者的症状和困扰中辨识出“死亡焦虑”,也看到死亡意识如何变成了“觉醒体验”,使人们的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他探索人们对抗死亡焦虑的办法,用生动的故事告诉你,哪些方法奏效,哪些是南辕北辙。
对我个人而言,颇有启发的,是“波动影响”概念,以及亲密的人际联结可以克服死亡恐惧的说法。
所谓“波动影响”,就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意思——一个人不仅存活于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举动将生命传递下去,影响到下一代,甚至代代相传。“波动影响”并非伟人的专利,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普通女工刘金芬给予我的温暖和帮助,虽然她已病逝多年。
而“亲密关系”是指,如果我们曾经拥有过温暖、真诚、深刻的关系,即使最终一人上路,也会感到非常踏实。75岁的亚龙写作此书,让自己“逐渐对死亡脱敏”。我阅读此书,更加明白战胜死亡恐惧,惟有“活出意义”和“活在当下”。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作者:(美)亚罗姆 Irvin Yalom
译者:张亚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定价:14.00元
附言:Irvin Yalom有诸多中文译名,如“亚龙”、“亚龙”、“耶乐姆”“雅洛姆”等,希望喜欢他的读者知道,他们这都是Irvin Yal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