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心理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fixed" zzz="106514">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渐明显,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其中包括中小学生。据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37.7%的城市青少年(10-18岁)已经使用了互联网,没上过网但想上网的占40.8%,没上过网目前还不想上网的占21.5%。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
  随着青少年上网的日益普及,各种问题也相应而来,社会对此现象众说纷纭,有积极支持的,也有极力反对或希望加以限制的。因此,深入分析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及心理成因就显得尤为必要,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的网络行为。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及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有关专家曾总结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其积极方面表现在: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空间,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其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
  3、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使用集中在角色扮演游戏、新闻组、聊天室、即时信息聊天、www、email等上,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男孩和女孩在网络内容的使用上有显著差异。男孩们更喜欢在电脑上玩网络游戏,而女孩们更喜欢在网上和朋友聊天,发email。总体来说,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 上网操作能力娴熟。青少年拥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较强的运用网络的能力。因为青少年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充沛的精力,能较快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熟练地上网操作。
  2、 网络交流的广泛性。网络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与包括同伴、教师、长辈、异性乃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网民在内的各种阶层的人进行交流,极大地拓展了交流对象的范围。
  3、 上网浏览的随意性。许多青少年上网浏览时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隐秘性等特性对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从而跟着网络走,被互联网所控制,一些青少年甚至沉溺于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之中。
  4、 网络言行的放纵性。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更有一些少年黑客缺乏社会责任感,利用网络知识恣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
  5、 上网时间的无节制。不少青少年一上互联网就不能自制,他们沉溺于网络,无节制的上网聊天、打游戏,甚至通宵达旦,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