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四)惩罚原理

fixed" zzz="106428">

  行为改变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摘自《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 戴淑风 刘全礼 编著

  惩罚原理

  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惩罚是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普遍使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0日报道,海口市某学生为了“好玩”,做出了下列“好事”:

  这个学生暑假期间在海口市东方广场的某快餐厅打工。8月3日下午2点,他从海口海甸岛沿江西路骑自行车回家,途中突发奇想,想看看人们遇到爆炸事件会有何种反应。于是,他就产生了往快餐店打电话开个“恐怖玩笑”的念头。在查到该饭店的电话号码后,他就在4点左右用公共电话打快餐店的电话,称:“我已经在你们店里放置了两枚炸弹,餐厅很快就会爆炸”。打完电话,他还先后两次到现场围观看热闹。8月7日凌晨,他被警方刑事拘留。按照刑法规定,他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这是一个用法律惩处的例子,是惩罚原理的具体应用。

  惩罚原理和消退原理一样主要是用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专业描述说:“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当孩子做出某一行为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不良的后果或者是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景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减少。”这个不良的后果或厌恶的刺激叫做惩罚物。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小时候做错了某一件事情或出现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它们引来了不良的后果,尤其是严重的体罚时,今后往往就不再做类似的事情了。

但是,惩罚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改变行为的目的,还可能使不良行为加重,或导致其他不良的后果。因此,在使用惩罚时也要注意:

  (1) 要惩罚的行为必须具体、明确

这样能避免惩罚了优良行为;同时,要惩罚的行为必须是不良行为或应该惩罚的行为。

  (2) 惩罚要及时,在不良行为出现时马上就惩罚。

下例惩罚就是不恰当的:

妈妈在洗衣服,可是儿子在捣乱。妈妈说:“等你爸回家时,让你爸揍你。”结果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