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林祥
为了追求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迅速提高其科学性,心理学自诞生之日遂以实证主义作为其方法论。
(一)作为心理学方法论的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证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孔德继承了17世纪以来欧洲哲学中一直存在的经验主义传统,特别是贝克莱、休谟的主观经验论和牛顿的机械论哲学。正是在这种经验主义传统的启发下,孔德创立了其实证主义哲学。他认为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经验证实的基础上。这一实证主义哲学观的思维逻辑在于:可证实的东西一定是相对于公众的,而不是个人的;表现于外的,而不是表现于内的;是外部观察经验,而不是内省的。
马赫接受并改造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把实证哲学的问题归结为经验的明晰确证问题。他认为实证论是一种认识论,它以澄清科学命题为己任,从而使实证论的含义由世界观转向了方法论;他重返休谟的彻底经验论立场,摒弃了孔德实证论中尚存的“普遍性”痕迹,把科学的任务看作是对事实的概要性描述而非理解和解释,并把人的经验看成中立的感觉要素,而一切研究都是探知这些要素的联结方式。经过马赫改造后的实证主义,更易为心理学所用。
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马赫的经验论原则,也标榜反对一切形而上学,承认最后的证实活动要经过对事实的观察和直接经验,但在如何应用经验证实的问题上却与后者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强调了可证实性而不是得到证实,并把“证实的可能性分为经验证实的可能性和逻辑证实的可能性”认为一个不能直接证实的命题,只要能通过已经得到证实的命题的逻辑推理而被证实也是允许的。
实证主义虽前后历经三代,观点亦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其经验证实与客观主义的实证主义精神实质却是一致的。
(二)实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19世纪后半期,实证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渗入即将诞生的心理学中并从方法论层面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冯特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力图使心理学成为人们钦羡的自然科学,并极力推崇和提倡还原论与元素主义,他说:“既然一切科学始于分析,那么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将复杂的过程简化为基本感觉要素。”但“冯特并不崇拜实证主义,更不把实证主义原则作为教条。”他认为实证方法只能用于研究感觉、知觉等低级心理现象,而不能用于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