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大约没有任何方面都不追求完美的人,每个人总有自己要求完美的地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就是你要尽可能成为你可能成为的一切,这就已经是一种追求完美。这样的追求完全符合人性,人生来就想品尝极致的快乐、痛苦和自由。但现实是,很多人没有品尝到追求完美带来的幸福,反而深陷完美的泥沼,并连累了周围的人。他们或者是极端自我,或者是迷恋细节,或者是对完美的想象让他们迈不出现实的步子。无论如何,他们必须学会把完美主义化成一张通向成功的王牌......
自恋者彻底拒绝自身的不完美
经过两年的努力,孙雷终于获得了注册会计师的资格。他的妻子欢天喜地,准备开个Party庆祝。他却大动肝火,对她嚷嚷:“办什么Party,我的分数还没小赵高!”对他来说,要么第一,要么什么都不是。心理治疗师妮可·迪凯纳(Nicole Duquenne)认为这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这种人渴望出类拔萃,到了神经质的程度。总在走极端,要么完美,要么什么都不要。”
自恋的人不允许自己出错。张云现在还记得中学时上台领奖出的那次洋相:在从校长手里接过奖状时,他竟绊了一跟头,重重跌在台中间,引来全校同学的哄笑。“很长时间里,我都在想:我怎么会这么蠢?那笑声每天都会在我耳边响几遍。那时候,我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那种敏感就像一个溃烂的伤口,还没碰它,就开始痛了。”可以想到,自恋的人爱自己,但爱的方式却太过糟糕:他们爱登到光荣顶峰的自己,可一旦出点小纰漏,就憎恨自己。而且由于他们把标准都定得太高,恨自己的机会也就有一大堆。
过度自恋是“幼稚病”的一种标志。每个孩子都曾有过幻想——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这种想象填补了幼儿期还没有自主权的心理缺憾。同时,这也是因为在某些父母眼里,孩子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小皇帝”。有些人甚至成年后还滞留在这种“小皇帝”的状态中。他们很可能一直是父母偏爱的孩子,而他们的父母把很多自己没有实现的幻想投射在他们身上。因此,他们会尽力让父母满意,仿佛自己还是小学生。
32岁的IT精英李洛就是这样:“我要求自己什么都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弹钢琴,跳芭蕾......当我偶尔放松一点,或仅仅满足于一个中等水平,我就会很自责。我有一个要求很高的母亲,她只觉得工作和个人素质重要,生活的愉悦、幸福感,通通都没价值”。在人生的路上,自恋的人总会忽略他人的存在。其真正的对话者是某种抽象的他者。对一个自恋者来说,亲人的意见不太重要。所以,即使他们安慰他/她说能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就很棒,也是徒劳,可能还会招来他的轻蔑。所以在这种时刻,亲友们最好随他去,等他情绪好转再说。当然他并非冷酷无情,他只不过希望自己闪闪发光。
迷恋细节的人处处挑剔
细节完美主义者不那么在意让自己闪闪发光,他/她的志向是改造身处的环境,要让周围一切运转正常,圆润无缺:好像一件衬衫,干净、整齐,不能有丝毫褶皱。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样的人是处在完美的、或者自认为完美的母亲的支配之下。他们会以一种神经质的方式,让世界变成设想中的完美图像。
他们害怕缺陷,会不断挑剔周围的人,对亲人更不会放过。他会让亲人们神经紧张,久而久之甚至由压抑而生心结。比如江欣。她和王明亮5年的婚姻以破裂告终。原因是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王明亮认为家最重要是吃饭、睡觉,满足这两个功能就好。但江欣要求他进卫生间换鞋,睡前洗澡,饭前饭后洗手。经过无数争吵,两人也有妥协,即男的尽量不乱扔乱放,女的尽量不唠叨。但她默默无闻又锲而不舍地收拾,仍使他感到巨大的压力。
对于江欣这样追求细节的完美主义者,法国精神病医生克里斯多夫·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会认为她是严重的“焦虑病患者”:她对绝对控制有狂热的兴趣,惧怕缺陷。为了给日常生活一个规范,她需要一些程式化的安排,要精致讲究到荒诞的地步。这甚至会影响到她的情感表达。
一个自恋的人,当遭遇激情时会很热情;但一个细节完美主义者很难表达情感,尤其是激烈的情感——因为激情会造成混乱,让他/她产生失控感。恐惧缺点,恐惧混乱,这种倾向会扩展到各个领域。当看到孩子又把玩具乱摊了一地时,我们普通人也需要克制才能不发火,但一个细节完美主义者可能会因此爆发一次心理危机。他们会花好几个小时去找一个多余的逗号,一颗钉错的钉子。而不幸的是,他们对于“小事情”的执着常常让他忘记主要的事情:最终的结果。细节完美主义者并不是天生的。当他们幼儿时期学习讲卫生并尝到自我控制的乐趣后,才会显露这个特征。当他们追求完美时,这个特征就会越发突出:因为创造完美,对他们就意味着成为秩序的统领。
梦想完美的人缺乏行动力
31岁的未婚男士董帆,他的网名是“寻找聪明、美丽、善良、质朴的女孩”。虽遭网友嘲笑,仍痴心不改,越发改成“还不许我有点理想:寻找聪明、美丽、善良、质朴的女孩”。现实生活中,他错过一个又一个见面机会,因为那些姑娘跟他的理想不一样。
在心理学家白玲看来,这是忽视了完美的另一个特征:“追求完美是一种心理,更是一种行动力。”她说:“好多人找对象,找工作,如果它不是最完美,没有达到自己脑子里的标准,就不接受。这其实忽视了人的能动性,人是在创造完美,而不只是憧憬完美。好多女孩都是憧憬完美型,总期待别人把一个完美的东西放在面前。但现实往往不是这样,世界上更多的时候是两个人一起创造出一种你们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完美,而且越来越完美。”
有行动力的人,终有一天会抵达完美;而憧憬完美的人却只能在脑子里构建完美。与他们的想象相比,他们的行动力太弱。他们怕犯错误,以至于迈不出现实的步子。这样的情形,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身上都有。不少青春期后期的男孩子看上去很成熟,但跟他们深入交流就会发现:他们是用一个成熟的面具把自己给护了起来,他们似乎生活在一个与真实世界隔着一层玻璃罩的世界里,这层玻璃罩让他们免受真实世界中不完美的伤害,但也让他们无法将完美想象变成现实。这样的完美把人给压抑住了,是一种变形的完美。而要走出这种幻想,首要的就是摘掉面具、离开玻璃罩,进入真实世界。
让完美成为一种动力
也有人将追求完美化为动力。比如记者王菱,为什么她会好几个小时“钉”在电脑前,只要没找到一个恰切的词,就很难过渡到下一个句子呢?换了别人,可能会告诉自己:“让我们继续吧,晚些再回到这一句上”。但她不行。“文章根本不能推进,思路完全堵塞了”。这种处境很让人难受,但最终达到的结果,却往往是优秀的。
这一类“完美主义”是一种优秀品质。从事创造型工作的人冀求“总要更好”—比如在写作、拍电影或其他方面要求精益求精,这种态度与他们的职业要求和对工作的激情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的欲望在于:传达信息,为他人带来愉悦。可以将这一类完美主义称为好的完美主义。
它与前面所述的有害的完美主义有什么区别呢?心理学家陆晓娅在回答我们的提问时,说:“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当完美主义已经开始成为阻碍效率的主要因素时,就有害了。”在弗雷德里克·方冉(Frédéric Fanget)看来:“关键是量的不同。如果确定的目标和自己实际的能力相差太大,那就永远达不到目标,永远为此痛苦。而好的完美主义是一种驱动力,但绝不会不让人痛苦。”他也给出了一种判断标准:如果你付出了比别人做同样工作多出太多的时间;如果你不能把手头的事情交托给别人,觉得只有自己才能控制这些事情;如果没有达到一切完美,你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种情形都表明,你陷入了有害的完美主义。
当然,有害的完美主义也并非完全没救。比如细节完美主义者。一旦击败自己的焦虑情绪,放松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对细节的迷恋就转化为一种品质——能让他/她注意到他人容易忽视的事物。而这可以成为一张通向成功的王牌。在大多数情况下,完美主义者会在一生里始终保持追求完美的习惯,除非他/她决定看心理医生。因为,完美主义往往是内心深处的某种痛苦表现出的感性的一面。为了健康的人生,那种藏在深处的痛苦应当被祛除掉。
你是哪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
你常常强迫自己吗?或者你感觉周围的人对你期待太高?《多维完美主义尺度》的作者之一,格登·弗莱特博士(Gordon Flett)为《心理月刊》独家设计了以下测试。请把适合你的陈述画勾,把分数相加,看看是哪种类型的完美主义阻碍了你。
● 不完美的事,我绝不满意。
■ 我期待别人任何时候都为我做到最好。
● 不管何种情况,我绝不可以重复同一个错误。
▲ 人们经常给我极大的压力,要我达到完美。
● 我的工作应该毫无瑕疵。
▲ 有些人从不允许我犯错。
■ 一个人必须完美,才能得到我的尊重。
● 我不能忍受自己犯错。
■ 期待别人完美并没有错。
● 我总是驱使自己再做好些,即使情况已经近乎完美。
▲ 我如果想得到生活中某些人的认可,就绝不可以犯错。
▲ 压在我身上要我完美的压力经常使我感到沮丧。
■ 我不能忍受别人犯错,虽然他们可能不喜欢我这样。
■ 如果有人犯错,我比别人更可能向他们指出错误。
▲ 我如果达不到完美,我的生活中就会有人不满意。
分析
两个或更多“●”:要求自己型完美主义
你追求极高的个人目标。你不现实的标准遍布所有领域:家庭、工作......如果达不到完美,你会极度自责。你具有一种绝对思维: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绝对成功,要么彻底失败。因为成功被等同于绝对完美,所以稍有不美便有可能造成巨大挫折。你发现很难不去停止思考你犯的错,你很容易把错误扩大化。你的推理方式类似“我被交警开了一张罚单—那么我不是个好司机—我也不是个好人。”对待失败,你的办法是进一步提高标准,尽力弥补过去的错误。你应该想想你为什么给完美主义附加了如此重大的意义,再想想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损失。你在工作上追求完美是否以个人生活和家庭为代价?你应该学会奖励自己的好的表现,让自己感到满意,而不是追求完美。
《别和成功擦肩而过》
白玲:“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职场精明人的12种缺陷。这本书是帮助人们认识妨碍自身发展的12种行为模式,对于帮助你认识你自己和周围的人非常有用。”
作者:(美)詹姆斯·沃尔德浦、蒂莫西·巴特勒
译者:冯玲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价:19.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