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因为它包含了坚韧、勇敢、信心和诚实。对于运动员来说,有力量意味着实现了一些体能上的壮举;对于艺术家来说,有力量则意味着掌握并超越了某项技术。
无论是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面临考验时,力量都从身体的深处迸发出来,让我们能够坚定信念,抵御攻击,展现自我。如今,在这个富有的社会里,力量更加成为珍贵的财富,是有待每个人去发掘的宝藏。
在无常的世界里对自己负责
每个人都知道必须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种观念主要形成于1990年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社会学家阿兰·艾伦贝克(Alain Ehrenberg)的断言:“每个人,都应该在工作、娱乐和感情生活中,主导自己的生活,就像职业运动员一心提高自己的成绩一样。”
好的一面是:我们从过去的社会网络(家庭、国家等)获得了一种新的自由,每个人的命运不再是一个被迫的历程。不好的一面是:突然间,我们必须面对一些新的“洪水猛兽”,比如紧张、对衰老的害怕和对很多积重难返的问题的恐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每个人都感到切肤之痛,报纸、网站、电视、电台……各种媒体所传达的每一条讯息,都是一枚重磅的催泪弹。这不是发生在汶川的一场地震,而是近些年来我们所遭受的最严重的集体创伤。即使是生活在灾区以外的我们,也不得不迎接自己的脆弱。这个创伤直到今天还未愈合——《心理月刊》在今年5月份重回四川,采访了当地的居民和坚守在那里的志愿者。通过数日的碰撞和沟通,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灾区的心理援助远未真正开始。
死亡,悲怆。悲怆,死亡。人终究难逃一死,但是以这么无常的的方式,怎能不让人震惊。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那些我们引以为傲的物质的辉煌,丝毫不能驱走厄运投下的阴影。哲学家安德烈·格鲁克斯曼(André Glucksmann)自问:“在人们突然发现或重新发现自己毫无保障的情况下,给他/她再多有关保障的承诺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好,我们还有内心的力量可以指望。精神分析学称其为“力比多”,印度教称之为“灵量”(Kundalini),在个人发展和道家的理论中它被分别命名为“资源”和“气”,在生命历程中,我们需要不断集中和升华这种根本性的能量和原始的冲动。
在自身找到力量
所有的心理疗法,从精神分析到“重生团体”;所有的灵修实践,从佛学到瑜伽,都注重力量,并将努力的方向对准我们自身:与这种富有生命力的能量恢复联系,并在每天的生活中释放出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经常需要重温在童年时期学会的力量模式。
有些人认为应该给自己铸造一身“盔甲”,使自己坚不可摧。但心理治疗师艾莱娜·鲁贝克斯(Hélèna Roubeix)批评说:“压抑自己的情绪,拒绝内心的感受,会割断我们与生命能源以及真正的力量之间的联系。”另一些人肆意发泄自己的攻击性,将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还有一些人,他们封闭在“乖孩子”的角色中,总是在犹豫不决和碌碌无为的状态中停滞不前。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过于严厉的教育会扼杀人的生命力。如今人们发现,放纵也会严重地抑制个性。雅克·阿莱纳(Jacques Arènes)解释说:“很多少年因感到自己是‘透明的’而苦恼不堪。父母放手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反而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没有重要性。为了更加坚强有力,应该拥有一堵坚固的墙,让我们在与其对抗的过程中不断强健自己的内心。”
墙、测试、考验,这些东西在生活中时常可见。即使在童年时未能构建一个强大的自我,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仍会不断让我们绷紧全身,鼓足勇气,重建自我。
如今,我们已经对“死里逃生”的故事无动于衷,反而欣赏那些摆脱了各种社会祸患(比如虐待、酗酒或暴力)的人,因为他们在自身找到了能量,经受了生活的严峻考验。
都是英雄
《心理月刊》针对此次卷宗做了一次调查,询问了306名高中学生。结果显示:“无名”英雄的地位仅次于政治家——这些无名英雄就是普通的家庭成员、邻居、朋友,但他们都在困难的时刻表现出勇气。失业、财务危机、疾病和离婚等各种考验没有打败他们。心理学家评价说:“他们都是情感上的英雄,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自我。”
谁是我们心中的英雄?越是成长,我们就越懂得欣赏那些并不具有“无所不能的形象”的人。我们发现,真正的力量通常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坚韧和适应能力上。
正视现实
我们在20岁的时候需要的是通过考试的力量,它与几十年后支撑我们陪伴父母生命最后一刻的力量完全不同。雅克·阿莱纳总结说:“有力量的人,是敢于正视现实的人。一旦我们坦然接受自己的无能和局限,就能为自己开辟一条积极的人生道路。”本届上海世博会,7位残障人士艺术家在“生命阳光馆”的表演,让一位推着轮椅上的儿子的母亲激动流泪。生命的阳光并不是从天空中照射下来的,而是我们自身的光芒——全身心地拥抱现实,不论状况有多么糟糕,不否认脆弱,也不纠结于缺陷——我们都可以靠自己特有的才能昂首挺胸地生活。
有力量,从来都不是无所畏惧,而是面对恐惧和疑惑仍然勇往直前。就像亲身经历了9·11袭击事件的托马斯·布尔内特(Thomas E.Burnett)一样,作为联合航空公司93号航班的乘客,他在知道飞机正在撞向白宫的时候,发出了这样一条短信:我们只有餐盘里的塑料刀。我知道所有人都必死无疑,但我们3个人决定试着做点什么。
活在当下,坚持到底,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的力量。
你什么情况下觉得自己有力量?
■ Cuidy,26岁,女,广告公司职员
其实中学时代的我连上厕所都要硬拉上别人;大学时离家20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的距离,独自乘车的我经常会感到茫然无措。但往往却又不得不独自去面对很多:独自上台演讲,参加竞选,登台比赛唱歌;独自当场面对百十来人的举手提问……当然这个背后,会有很多付出,很多努力。
在不断习惯和接受一个人,然后成长的过程中,我知道了,尽管是我一个人,但那一个人的背后,总会有很多的人在支持着我给我爱和鼓舞。如今渐渐长大的我,很享受独处的时光,可以自由畅想和感受。周围的空气、人和物,都像一股暖流,在独处时滋养身心,让我感受到内心的力量。
■ Joyce,21岁,女,学生
在感觉自己长大了,有责任为这个家献出自己的力量,给家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时候,感觉自己内心最有力量。
■ Joannasu,35岁,女,市场总监
我觉得自己有了孩子以后,突然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在没取得 “妈妈”的身份之前,永远不会想像到自己可以抱着几十斤重的孩子赶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没日没夜地看护着她。一个女生变成一个妈妈以后,终于明白了以前一直享受着呵护,来自父母,来自爱你的人,现在自己成为内心强大的人,给与周围的人更多的爱与回报。
(以上见证来自《心理月刊》网站 )
他们是怎么做的?
斯塔尼斯拉斯·汤姆吉耶维奇(Stanislas Tomkiewicz)在成为伟大的精神病学家之前,曾经两次试图自杀;心理医生和作家雅克·萨洛梅(Jacques Salomé)曾经与一种骨结核病进行了多年的战斗;制片人帕特丽西亚·戈尔(Patricia Corre)曾经酗酒成性……在《比命运更强大》一书中,瓦莱丽·柯兰-希马尔(Valérie Colin-Simard)汇集了9个人的见证。
通过这些人不同的故事,她总结出7个“建设自我的基石”,它们是这些人走出困境的关键。
■ 抛弃受害者的身份,让重生的欲望得以浮现;
■ 相信自己能够独自摆脱困境;
■ 寻求帮助(个人重建、心理援助等);
■ 调和与自己情绪的关系,辨别自己喜欢的和讨厌的东西,以建立一个新的身份;
■ 找回对现实的兴趣,乐于投入到日常琐事之中(家务、信件分类等);
■ 远离让自己不知所措的原有环境,选择一条新的、真正的自主之路;
■ 进入精神层面,寻找生活的意义(遵守新的承诺、帮助别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