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25日 来源: 作者:
“被诅咒的艺术家”,曾被用来形容所有那些把生活的痛苦变成艺术创作催化剂的人,如兰波、波德莱尔、高更、蒙蒂亚尼、布科夫斯基......在创作中经受痛苦的艺术家,成了一个神话。
“悲观和乐观都不是创造的决定因素,”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室主任尚塔尔·托马斯说,“悲观和乐观都是试图以某种人为的体系来应对事件的不可预见性。创造与生活相联,而生活与痛苦相联,因此,创造必然与痛苦有关联。但是,是否把痛苦作为作品的主题,则取决于艺术家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在癌症中挣扎的马蒂斯,笔下却出现了欢乐的舞蹈场面—艺术创作给了他超脱痛苦的途径。尚塔尔还指出:“当然,艺术家都是极度敏感的人,但也不能简单地就此断定艺术作品反映了痛苦的程度。”她认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就是把看上去相矛盾的情感调和在一起。“比如齐奥兰,他是一个悲观论调的思想家,他同时也有自由洒脱的一面,他的作品带着真正轻快的调子。还有尼采,他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无与伦比,在摆脱烦恼的大学生活和病魔的折磨之后,他写出了平生最美的文字。”
因而,创作的前提是把自己从痛苦中解放出来,即使是部分的解放。虽然从作品中仍能觉察艺术家所受的痛苦,但这也只是艺术家世界的一方面。那么,真正的创造的喜悦在哪里呢?“在毕加索的作品中。”尚塔尔·托马斯说。毕加索用喜悦来表达极其痛苦的反叛:“《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中,既有无可置疑的痛苦,也洋溢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狂喜。有的痛苦是完全消极的,而有些则充满活力。痛苦给人力量,这就是艺术作品要传达的信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